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故事]竹笛老师 让孩子们进入音乐世界

发表时间:2022-01-04 16:36:00    来源:品格周刊
  群山延绵,翠竹摇曳,溪流潺潺,笛声悠悠……一位年轻的老师,一群纯真的孩子,他们在青山绿水间伴着鸟鸣,吹奏竹笛,笛声回荡在竹林里、山泉间……
  这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视频,并不是宣传片或者电影画面,而是90后音乐教师肖惠文带领学生吹竹笛感受传统音乐美妙韵律的真实场景。
  把竹笛带入校园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水槎中心小学,坐落在泰和县最偏远的水槎乡,肖惠文已经在水槎乡中心小学担任了4年音乐教师。1992年出生的肖惠文外表阳光帅气,他在吉安长大,从小学开始学习吹奏竹笛,初中时,父母专门在南昌请了名师教他学习竹笛。大概有6年时间,肖惠文每周都会一个人坐火车到南昌学习竹笛。后来,他考入惠州学院艺术表演专业。
  2017年,本来已经在城里担任音乐老师的肖惠文,为了父母和女朋友而回到家乡,通过统考成为水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可第一堂音乐课,就给他浇了一瓢冷水。村小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他想给学生们讲点专业的乐理知识,可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第二堂课,他带上了竹笛和葫芦丝,还设计了趣味小游戏,立刻吸引了孩子们。“左手朝外,右手朝内,拇指按笛;打开嘴唇,牙齿不动,闭上嘴唇,然后发出‘噗’的声音……”肖惠文给孩子们演示怎么握笛、吹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水槎乡的森林覆盖率达90%,全乡有竹林5万多亩,这里的畲族就是以竹为生,水槎乡中心小学被竹林环绕。看着眼前的竹林,肖惠文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把竹笛教育做成水槎乡中心小学的特色。他的想法得到了校长的支持。
  孩子们在音乐课上接触到竹笛,想深入学习的同学还可以报名竹笛兴趣小组。孩子们有了共同的兴趣,有时候会一起探讨吹奏技巧。音乐丰盈了这些农村孩子的心,有的孩子因为学习竹笛,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肖惠文还组织竹笛大赛,增加孩子们练习的兴趣。暑假期间,他还放弃了一个月的假日,给参加竹笛兴趣班的留守儿童义务上课。通过肖惠文的努力,已经有200多个学生能吹奏简单的乐曲,有些孩子还学会用手机视频通话,吹笛子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听,用笛声传递他们的思念。
  带学生制作竹笛
  学习竹笛,需要有竹笛才能练习,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支持小孩买一支竹笛,所以肖惠文又萌生了自己做竹笛的想法。他去山里转悠了很多次,发现这里的竹子密度比较好,加上长期没有人采摘,年份也比较久,于是,他就地取材,尝试自己制作竹笛。
  后来,肖惠文又通过互联网,联系到浙江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丁志刚,并专程利用暑假前去学习竹笛制作。丁志刚听说了肖惠文希望在乡村小学大力推广竹笛教育的计划,便免费为学校提供了114支竹笛。这些竹笛作为公共乐器保存在学校里,每个班上音乐课的时候才拿来用,下课就需归还,想要继续练习的学生也可以来借竹笛。
  在授课的过程中,肖惠文发现,中国竹笛文化不光是竹笛演奏,还包括竹笛制作,于是他把学到的竹笛制作工艺带回校园,并开始带着高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制作竹笛。从竹子的采集、整形、打孔调音到打磨抛光,他都让学生参与其中。竹林里,肖惠文带着孩子们认识竹子。制作室里,他边演示边说:“笛子的壁厚决定了音质高低,先测量内径外径看壁厚,来决定笛子调性。再算好孔距、孔宽打孔,笛孔的形状、大小、位置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通过制作竹笛,孩子们锻炼了动手能力,了解到竹子是怎么一步步做成笛子的,对竹笛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工序复杂和艰辛,他们也更珍惜手中的笛子。肖惠文希望到六年级时,每个同学都能拥有一支自己制作的笛子。在肖惠文心里还有更深的考虑,竹笛制作这个行业,将来对于农村孩子也是一条出路。
  今年9月,开学第一天,学校里的哥哥姐姐们用特别的迎新演出,迎接了新入学的弟弟妹妹们。笛声悠扬,更多的孩子步入了这个有趣的音乐世界。
  品格呈现:责任
  明白自己应尽的义务并努力完成。
  编者说
  肖惠文称:“想让孩子们认识美,感受美,课余生活丰富且感到开心,有自己喜欢的曲子,能够吹奏出来,就足够了。”
  他的课堂不只在教室里,也在天地之间,心灵之中,这是一个乡村教师对孩子尽心尽力的爱护,也是他对孩子们真心关切的期许。(张婧/整理)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