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放映室]良师

发表时间:2021-09-24 14:05:00    来源:品格周刊
  本片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等诸多教育领域,通过真实纪录的影像,讲述了教师普通却不平凡的动人故事,体现了教师立德树人、倾心教育的情怀。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了教师的信仰与忠诚、责任与担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第一篇《传道》
  无论前路多艰,无论风浪几何,引导学生追寻理想信念的光芒与梦想,正是为人师者终其一生的使命。
  20世纪的雪域高原,教育资源异常匮乏。1972年,26岁的张廷芳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追随爱人次旺俊美的脚步来到了拉萨。她就像现代版的“文成公主”,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到这一片圣洁的土地,为当时落后的拉萨带来了教育的希望,成为西藏大学的创建者之一。
  那时的校园非常简陋,别说像样的现代建筑物没有,连热水瓶都买不到,没有电也没有燃料,每天晚上烧废纸烧树枝,既是照亮也是取暖。生活条件的艰苦或许还能勉强克服,但教学用品、办公用品也是极度匮乏,甚至连教材都需要老师们推着油滚子去印。
  最大的难点是授课,面对一个个藏族学生,张廷芳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不起作用,下面的学生根本听不懂她在讲什么。还好丈夫帮她一起想办法,两人合作编写了一套汉语拼音、汉文、藏文三对照的《汉语文》教材,学生的汉语水平终于慢慢提高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逐渐成形。
  一砖一瓦,年复一年,张廷芳和丈夫亲历和见证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雪域高原的高等教育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篇《授业》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相较于学有所成的成功,授业途中学有所思、学有所乐的成长,似乎更为重要。学习不仅是在课堂,更是在生活。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的劳动课就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张智勇和杨秀丽两位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启发者与引导者。他们带着四年级的学生给田里的庄稼浇水,引导学生发现,普通的浇灌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于是如何省水省力的科学浇灌,成为了学生们的一次项目式学习。
  3周时间里,18位同学分成3个小组,大家热烈地展开讨论,再将想法汇聚成设计图。他们从身边的东西入手,竹子、瓶子、水管都成了他们试验的工具。有的小组比较顺利,能很快地制作出灌溉装置的雏形,再不断地试验、调整、精进。但也有小组进展较慢,组长和组员都出现了懈怠和灰心。
  这时,张智勇和杨秀丽老师就会站出来,一方面鼓励士气,一方面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做调整。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把一个个充满创造力的想法落地,保护并延续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正是两位老师的教学重心。
  范家小学将课堂与田野融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与乡村生活联系起来,劳动课成了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乡土项目课。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成功,都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第三篇《解惑》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更像一场马拉松,有限的路程,无限的责任,爱的教育与知识的启蒙同样重要,心与心不断靠近时就是最美的相遇。
  体育老师戴建荣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因为一根染色体的差异,这些孩子几乎丧失了沟通交流的能力,每一刻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体育课上的各种锻炼,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患有重度自闭症的刘皓是戴老师的学生之一。因为自闭症的原因,他无法投入到体育课的常规训练中,有时甚至会在上课途中,径直跑回教室。戴建荣老师不厌其烦地追着他,告诉他,体育课的训练不在教室里,拉着他回到训练场。在给其他同学布置了训练任务后,戴老师又来到刘皓的面前,耐心地把球抛给他,但刘皓仍然不为所动。
  眼见常规的训练不管用,戴老师开动脑筋,自己画设计图,为刘皓定做了一个推着走的滚筒,希望唤起他对运动的兴趣。课后,他带着这个特殊的教具,鼓励刘皓推着滚筒走。因为特殊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这些孩子毕业后也很难融入社会,找到工作更是奢望,而每一点肌肉力量的提升,日后都有可能为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戴老师就是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对待每一位孩子。
  在这样一所学校,所有简单的常规教学都变得异常艰难;学生点点微小的进步,都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背后,无不是特教老师耐心与智慧的结晶。
  品格呈现:责任
  本片共记录了9位老师的教学生活。他们大都生活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虽然教授的科目不同,授课的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教师”二字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教师在不同岗位上的奉献和大爱。(文/何玲)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