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呈现:
最近小龙的妈妈极为恼火:儿子每天都要万般劝慰才去上学,有时甚至磨蹭一个多小时,才极不情愿地出门。
这孩子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喜欢同龄人,喜欢去幼儿园。但是,到了读三年级时,父母离异,他和妈妈外公外婆住到了一起,慢慢地就越来越消极——不爱做作业,不爱说话,在学校也不太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这样恶性循环下来,他就越来越不想跟人说话了。回到家来,也是 “宅”到房间里刷手机,这让大人们很生气,于是又免不了一顿“车轮骂”。
小龙妈妈说,自己同学的孩子都既听话又上进,并且小龙几个堂哥都在成都最优秀的高中上学,她觉得很没有面子,也在小龙爸爸面前抬不起头。最近妈妈很烦,不光为自己失业苦恼,也为父母的唠叨心烦,再一看不争气的儿子,她更是来气。
“简直一团糟!”这是妈妈的原话,她也承认,这样的家庭结构也许本身就失调了,可她无力去改变,但又不想放弃儿子,想帮他找回积极上进的自己,这该怎么办呢?
(文中小龙为化名,报道已征得家长同意)
心理咨询师建议:
孩子不上学给家庭关系亮出信号灯,家庭内部关系出现问题,以孩子社会功能性受损的形式表现出来,其问题的严重程度直接与孩子的表现挂钩。
小龙“小时候不这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探索求知欲,喜欢接触新事物,喜欢建立社会性联系。可从父母离异开始,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发生断裂:和父亲分开。这个断裂没被处理好——跟妈妈搬去和外公外婆住一起,随时面对长辈的唠叨。一位成年女性都觉得“心烦”,落到小龙身上,更是压力倍增。
没人真正去理解小龙的处境和需求。他没做错任何事,生活却发生了大的改变,被推入一个极糟糕的环境,无可适从。在这个环境中挣扎求存时,还被要求继续向外探索,就好比脚踝骨折时,却依然要求他去参加1000米跑,他唯一的选择只有逃避。
小龙的逃离是个问题,也是个机会,需要我们去真正解读:他可以去上学,只是需要“万般劝慰”,这意味着孩子在呼唤大量的支持和鼓励;他不想跟人说话,躲进手机世界,这意味着现实中需要有个稳定温暖的关系把他拉出来,陪伴着他。
需注意的是,小龙的修复工作需要妈妈的参与完成,这个参与对于妈妈来说同样重要。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妈妈的问题。妈妈自身要跨越好几重障碍,比如寻找自我(没面子,在小龙爸爸面前抬不起头)、重构关系(外公外婆还有工作),和孩子一起踏上自我修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