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育儿·解读童心]怕黑不是胆小 而是孩子变勇敢的开始

发表时间:2022-08-22 17:52:00    来源:育儿周刊
  孩子往往都很怕黑,无论是走夜路,还是关灯睡觉,可能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成人有时并没重视孩子的需求,也缺乏有效的理解与引导,使得他们因此心理受挫。本期,我们就来解读孩子的“怕黑”心理。
  故 事
  4岁的龙龙特别怕黑。晚上一家人在客厅看电视,妈妈让龙龙去没开灯的厨房拿东西,他说厨房有妖怪,会把自己给吃掉。睡觉时龙龙也要开着灯,更不敢一个人去卫生间。一开始妈妈会鼓励他勇敢,后来见并无改观,便不耐烦地说:“有什么好怕的,真是个胆小鬼。”有时还吓唬龙龙:“再不听话,把你关小黑屋里!”龙龙变得越来越胆小。
  解 读
  在孩子眼中世间万物皆是“活”的
  在孩子眼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作“泛灵心理”。因此在黑暗空间里,虽然只有一些静止的家具和摆件,但孩子却认为它们是“活”的,更有一些未知的物体会靠近并伤害他们,这就使得孩子对黑暗深感恐惧。随着年龄增长,当孩子对事物本质有了客观认知,这一心理便会逐渐消失。
  孩子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为一谈
  生活中孩子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一些恐怖的画面或场景,容易给他们留下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他们处于黑暗环境中时,这些恐怖画面就会忍不住从记忆中浮现。加之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容易将这些画面想象成真实存在的场景,并且当作一种切实存在的威胁,从而对黑暗产生恐惧。
  家长的吓唬“偷”走了孩子的胆量
  父母的言语吓唬,常常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例如家人常说:“你如果再乱跑,小心大灰狼把你吃了”“不好好睡觉,当心巫婆来把你偷走”……这些话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在黑暗角落里,可能真的躲着大灰狼、巫婆等“恐怖分子”,这就使得他们更加惧怕黑暗。
  支 招
  害怕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必经阶段,当孩子说“怕黑”时,父母的回应和态度很重要,引导不当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
  接纳和认可孩子怕黑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当孩子表示怕黑时,不要去嘲笑和责备,更不要给他们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平时,父母也不要随便吓唬孩子,否则会反复加重他们的恐惧感。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怕黑的经历,让孩子明白怕黑很正常,父母的接纳和认可,是孩子日后克服恐惧的力量源泉。
  放下说教与孩子一起“打怪”
  当孩子表示害怕怪物、魔鬼时,父母不要强行科普,因为以幼儿的认知能力,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检查他们眼中“怪物”可能出现的角落,在孩子房门上贴一个“禁止怪物入内”的标志,甚至为孩子准备一些抵抗怪物的“武器”,这些比说教更有用。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慢慢就会消除这些恐惧。
  用爱为孩子的勇敢做好铺垫
  父母要减少孩子对于负面信息的接受,尽可能避免他们接触太过暴力的影视与书籍。并且,不断用言行向孩子传递爱意,让他们明白自己随时拥有父母的陪伴与保护,从而内心感到稳定与安全。同时,生活中可多鼓励孩子去尝试与挑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变得更为自信与勇敢。
  编后语
  恐惧其实是个好东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害怕的东西。也正因为心有恐惧,孩子才会有边界感,学会保护自己,也才能努力改变,让自己变得勇敢。父母要做的不是将恐惧从孩子生命中剔除,而是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恐惧,并把控好恐惧的尺度,既不被恐惧束缚住脚步,又能将其转化为自我突破的力量。(文/李杨)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