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情绪气象站]沙盘里的“道歉信”

发表时间:2023-03-27 17:17:00    来源:品格周刊
  孩子做错了事却不肯好好道歉,甚至还嬉皮笑脸,就会令人头疼。本期讲的这位,就是个不肯道歉的孩子。
  校园案例:
  小宇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一天他违反课堂纪律,被任课老师批评。没想到,他竟写纸条谩骂、诅咒老师。老师得知后很生气,请来其家长,但小宇只是嬉皮笑脸说了一句“对不起”。老师们认为他并没有悔过的态度,只有搬来“救兵”。
  在心理辅导室,小宇带着“神秘的微笑”,含糊地向心理老师描述了事情经过,随后心理老师借助沙盘开展起工作。
  “你觉得当时的老师像什么呀?”小宇从沙具中拿出一个恶魔的形象。“那你希望老师是什么样的?”小宇选了一个空姐放到沙盘:“我希望她温柔一点。”于是,心理辅导有了突破口。
  小宇开始讨论对老师的感受和期待,想到长期不在身边的妈妈,也说出了自己的后悔和委屈。其实他写纸条只是觉得好玩、解气,根本不知道一些用词的真正含义。最后,小宇从沙具里拿出小天使,嘴里念念有词:“希望老师健康平安……”
  专家观点:
  首先,要借助工具,走进儿童内心。对于年纪较小或不善言辞的孩子,可以借助沙盘、手偶、绘画等工具,帮助孩子表达,甚至可用说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走进儿童内心。
  其次,要放下偏见,识别表情面具。孩子犯错后的嬉皮笑脸,不见得就是不知悔改。在这个案例中,小宇神秘的微笑就像一副面具,掩饰着内心的波澜。他对老师的不满和期待多少夹杂着对母爱的缺失和渴望。如果老师能看到笑容背后的情绪,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最后,要允许犯错,接纳多元道歉。在孩子心门没打开之前,一味地批评不会有实际效果。比起逼着孩子写检讨,或流于形式的道歉,用接纳的态度陪伴孩子探索心路历程,或许能得到更走心的结果。
  当小宇最后送出祝福时,他正用自己的方式弥补过错,这样特别的“道歉信”,最终也送到了老师手中,得到了理解与包容。(专家支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心理师 吴淑玲)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