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说文]心定了 “风波”就定了

发表时间:2025-01-02 11:05:00    来源:品格少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11月24日,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女士逝世。叶嘉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持续向人们展示着诗词的力量。这些力量穿过岁月长河,从创作者延续到叶嘉莹身上,又延续到每一个受诗词浸染的你我身上,比如这首《定风波》。
  序言:别怕 风雨总会过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苏轼在序言里交代了创作背景:那天他本来是带着雨具出行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就慌了,担心衣服被打湿,鞋子被弄脏。但苏轼却无所谓,因为在他眼里,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何必为这些事情而狼狈呢?
  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就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他相信风雨往往是短暂的,果然没多久“已而遂晴”,雨过天晴了。
  开篇:主动一点 走自己的路
  进入正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穿”“打”都是力量感很强的字眼,可苏轼用“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这一句也象征了苏轼一生遭遇过的诸多迫害。可苏轼从来不会麻木地站在那里挨打,所以他说“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我选择的路就要走下去,而且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所谓“吟啸”就是吟诗唱歌,代表了一种赏玩的心情——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余裕,这样才不会被外界打倒,而且还能有闲情观察、欣赏、体会,从而在困难的环境中完善自己。这也体现了苏轼的处世哲学。
  次句:坚定些 别被外界干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词中的“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有竹杖、有芒鞋。他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马还舒适。
  现实中很多人对物质的欲望像一个无底洞,即所谓“欲壑难填”。可如果一个人永远被欲望所控制,那他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了悟。就像辛弃疾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意思是春天阴雨绵绵,几无晴天,不要因此不出门、不远行。苏轼在这给出答案:我现在没马、没雨具,依然可以穿行在风吹雨打中。换句话说,只要你想做事,管那么多外在因素干什么!这是多么强而有力的自持、自立和自信!
  下阙:结果不重要 重在做好自己
  “料峭春风吹酒醒”,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就是“料峭”,它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证明你醒了。后面的“山头斜照却相迎”,让你感觉刚刚经过寒冷,猛一抬头,看到了山头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这时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一种温暖,是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幸与不幸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达观,而是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文/叶嘉莹 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