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品格·放映室]掬水月在手

发表时间:2021-03-23 15:04: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本片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
  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的联结,以及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意义的轨迹。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意思是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样;而摆弄山花,花的香气就沾满衣衫。这部关于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记述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战火纷飞、丧母丧女、牢狱之灾,所有这些困难都抵不过她对古诗词的一腔热情,或许古诗词之于她,正是手中月。
  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精通英文,母亲是教师,从小受到古诗词的浸润,17岁考入辅仁大学,师从顾随。本片的前半部分,是关于叶先生对于故乡的回忆。从她小时候生活的北京四合院开始,大部分的旁白来自叶先生的诵读。她的口述音调顿挫,柔软却有力。她后半生致力于发展和传承的正是吟诗。
  对于普通人来讲,学习一首诗可能就是背下来,但当一首首清雅的诗词变成一声声吟唱,平平仄仄的起伏传来时,诗歌好像更加富有生命力了。听叶嘉莹先生读诗,是种酣畅淋漓的享受。
  叶先生讲话时,又是另一种温暖。她的语速很慢,眼镜后面有一双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的双眼,讲到高兴处,她或双手合十或比划着,好像生怕听话的一方不能理解她想要表达的感情。即使讲到“早年丧母、中年丧女”这种常人看来十分不幸的事件时,她的声音也没有太大的起伏,语调平缓得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
  影片的后半部分以他人的视角,采访了叶先生的学生们,为我们展现了她在学术界斐然的成就。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扮演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影响了几代文人学者,包括白先勇、席慕蓉、施淑、柯庆明、陈若曦等。
  在美访学时期,她引用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诠释中国诗词,为西方学者打开面向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道路。她也将个人的理性与感性融合,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为诗词作注解,为那种旧诗歌带来新的眼光。
  回国后,她来到南开大学,开授古诗词课程。教室里听课的人很多,甚至有人扒在窗户边听课。为了维持秩序,校方印制了定量的听课证,没想到简单的一张纸,根本拦不住同学们想要一睹大师风采的热情,很快,各种“山寨听课证”就被学生们手工做出来,教室里挤满了渴望知识的青年。
  叶先生提到自己这段讲学经历时说,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对于学生们而言,她创造诗歌,也为古诗歌打开了现代的一扇门,让他们能够进入这个美丽、高洁的世界。对于叶先生自己而言,传授诗歌之味,也在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抚平了自己内心的创伤。
  有人问叶嘉莹“学古典诗词有什么用”,她回答说:“在读古典诗词时,使我们的心灵与古人有一种交会;在这种交会之中,我们除了体验古人的生命和生活,自己也有感动与兴奋;在我们与古人的交会中,感受到自己当下的存在。”哪怕这种存在感知是滞缓的,也是值得的。
  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据说,两头蓝鲸即使相隔千里,彼此也能通过呼鸣传递信息。叶嘉莹自比为蓝鲸。她笑着对镜头说道:“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现在的人不接受也没关系,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也许,正是这种轻柔平淡的力量,让人们在不尽如人意的人生中,也能感受到珍贵和幸福。
  就像片尾一位朋友对她的评价:“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对于每件事都有统一的态度。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君子呢?”叶嘉莹先生正是诗词王国里的君子,诗歌之美可以帮助叶嘉莹先生享受安宁和潇洒,同样也可以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展现给我们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
  品格呈现:智慧
  叶嘉莹先生吟诵着古人的诗,自己的诗。在吟诗与写诗的过程中,她培养出了一种超然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诗词大多是年代久远的作品,这对于我们现今的生活有何意义?
  从叶嘉莹先生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诗词对于一个人,不仅是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诗词有一股穿越时代的力量,能在无形中抚慰人心,提供慰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开心、悲伤、失落等情绪,也许古人早已经把它写进诗词里了,会给我们的精神以滋养和支撑。(任乐平 《品格周刊》)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