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心理]内耗:漫长的自我拉扯

发表时间:2022-06-17 11:02:00    来源:品格少年
  《人民日报》发表的“停止内耗的9个建议”在开学季登上了热搜,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他们说,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一天就那么过去了,还觉得特别疲劳,浑身都不舒服。他们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找不到突破口。
  故事 / 我真的太累了
  在旁人眼中,李同学是一个标准的“懒癌”末期患者:总是坐着或躺着,做事时慢吞吞的不够利索,不爱出门,也不怎么和朋友往来,每天都是一副看起来非常疲惫的样子,好像永远没睡醒,总是很消极,对这个世界毫无兴趣。
  在咨询工作中,李同学坦言,他很清楚别人是如何评价他的,他也曾试图改善自己,但因为“太累了”,所以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刚起了个念头便放弃了。他说自己其实有很多爱好,但是由于身体总是感到很疲惫,大脑也一直昏昏沉沉的,所以都没有精力去实践它们。他提到自己喜欢打篮球,但是又觉得和队友沟通太累;喜欢玩游戏,但又不愿意和其他人组队玩;喜欢做模型,但又讨厌听到其他人评价它们……他说,一旦自己开始做事情,就会感到终日惶惶不安:我做得够好吗?我满足了他人的期待了吗?我这样做会不会失败?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久而久之,不堪重负的李同学选择了“躺平”,只要不去做事,就不用承担被评价、会失败的风险。
  他反复提到“社会的要求”,好好学习是“社会的要求”,能言善辩也是“社会的要求”,获得普遍意义的成功同样是“社会的要求”……这些无形的标准时刻环绕着他,就像沉重的脚镣一样,让他“迈不动步子”,压得他“喘不过气”。他说:“我真的太累了,但其他人都不理解我,他们只看我在那儿一动不动,却不知道我内心有多挣扎。我才是世界上最希望自己能够行动起来的那个人,但他们却只以为我是一个‘懒家伙’,这辈子的愿望就是当一个啥都不会的‘米虫’。”
  新知 / 理解心理内耗
  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生活里的每一个行为、每一次思考都会消耗这些能量。陷入心理内耗状态的人往往将大量能量用于内部世界而非外部世界,因此显得“精力不足、行动力不足、十分消极”。思虑过度(overthinking)是内耗的典型特征之一,它会让我们总是怀疑、谴责、否认自己,被困在自己的思想当中,最终陷入拖延—自责—拖延的循环中。在旁人看来,他们什么都没有做,但在内心世界里,他们早已“满负荷运转”了,以至于腾不出精力来顾及现实社会中的事情了。所以他们永远都觉得很累、很痛苦,厌恶自己的“懒惰”“堕落”“不求上进”,因此很容易陷入悲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
  建议 / 如何避免或停止内耗
  心理内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像李同学这样严重的情况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缓解:
  进行积极的自我判断
  陷入内耗的人往往都对自己有许多消极判断:“我不够好”“我不够格”“我做不到”“我没天赋”……如果每次做事情时我们脑海里响起的都是此类负面评价,那就说明我们已经陷入内耗状态了。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给予自己一些积极的评价,例如,在某次考试中没能得到预想之中的成绩,尽量不指责自己“太菜”,多对自己说:“我这次已经尽力了,我拥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也有实现它的毅力,下次我肯定能行!”
  鼓励而不是强迫
  许多人都爱在年初给自己立下宏愿:今年一定要做成什么事情,不然我就如何惩罚自己!但焦虑感也会随之而来,毕竟这可是“必须”完成的事情,完不成就说明是自己不行、自己不好。所以在做事之前,我们不如告诉自己:我相信我可以完成某件事(而不是必须完成它),我有达成它的能力,我能够很好地完成它。适当的惩罚的确可以激起我们的斗志,但我们也要了解:如果自己没能保质保量地实现这些誓言并因此受到了惩罚,那也不代表我们“失败了”“一事无成”。
  让自己行动起来
  由于内耗往往来自思虑过度,所以放空大脑、专注行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有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原则:如果想不出一个特别有力的理由来“不做”,那就让自己行动起来,先去做事。(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