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心理]“社牛症”,你我最想得的“病”

发表时间:2022-01-06 10:32:00    来源:品格少年
  近日,“社牛症”一词风靡网络。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上,“社牛症”标签下的总体播放量已逾60亿,足见网友对它的热情。而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羡慕“社牛症”,有人却觉得他们“令人尴尬”“过于夸张”……
  他们连接着世界
  对于很多不善交际的小伙伴来说,“社牛症”可能是我们最想罹患的一种“病”了,当我们在心中不断为如何交到一个新朋友写好数个版本的剧本时,“社牛症患者” 早就冲到了新朋友跟前,并非常亲切又自然地跟对方闲聊了起来;我们自己是社交界的“话题终结者”,能让空气瞬间凝固;而“社牛症患者”却是最受欢迎的气氛组成员,随时都能让空气活络起来。开朗、乐观、大方、健谈,这些表面上的优点都让我们羡慕不已。
  网友小Y就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同学竞选班委时的发言,并配文说:“好羡慕这种‘社牛症’,内向的我好喜欢像他这样自信满满的人。”他的这条动态很快便收获了不少人的赞同与转发。小A也分享了她和妈妈的故事:小A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在人前几乎说不出话的人,而她妈妈却与她截然相反,是一个“用不了3秒钟就可以跟别人混熟,3分钟内就能把别人的家庭情况摸得清清楚楚”的社交达人。当然,这形容中有不少夸张的成分,但小A表示,妈妈的朋友圈是真的很广,“我有时候觉得,通过我妈就能联系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内与外的不同
  奥地利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外部世界,一个是内部世界。外部世界由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和环境共同组成,内部世界则由我们的情感、思考、意志和经验组成。对外向者来说,外部世界是他们的能量来源,因此他们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更热衷于认识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发现新鲜的事物,这些都能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帮助他们休息和恢复。内向者则正相反,他们从内部世界获取能量,对他们来说,宅家、独立思考、看书、听音乐、独自看电影才是休息和恢复的方式,他们更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较少外出。
  我们口中的“社牛症患者”,很可能就是从外部世界获取能量的外向者。对他们来说,社交是一种疗愈方式,能让他们从疲惫的学习或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得到修整和恢复。但相反的,对内向者来说,社交则是一种消耗,会让他们失去更多的精力,只有充分的独处才能让他们从疲劳中缓过来。所谓的外向与内向,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无好坏优劣之分。有外向者羡慕内向者能够与孤独和平共处,也有内向者羡慕外向者随时都能融入群体,但最终,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强行改变自己的天性,而是找到在这个社会中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对部分“社牛症患者”来说,与其说是喜欢社交,不如说他们把人生当成了一场戏。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名为“拟剧论”的名词。在这个理论中,社会便是人生的舞台,性别、职业、国籍等身份标签是我们的角色,人际交往便是台上的一出戏剧,作为演员的我们根据社会对我们的角色所赋予的期望来进行表演。简单来说,便是说相声的必须风趣幽默,做学术的必须潜心研究,搞心理学的必须具备共情能力……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但这样的假面具并不是欺骗,只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需要。对这些“社牛症患者”来说,外向、能说,甚至有些搞笑,都是他们需要营造出来的表象,和个人的喜好无关。与其说他们的天赋值得我们羡慕,不如说他们的适应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与其纠结如何成为一个“社牛”,不如认认真真地考虑自己该如何去适应当下的社会,和自己现在的社会角色。(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