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心理]对人过敏算不算病——拒绝社交,舒服窝在沙发里

发表时间:2021-10-15 11:38:00    来源:品格少年
  不少当代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宁愿独自窝在“舒适区”中,没人察觉到自己的存在就再好不过了,朋友二三人足矣,有个小圈子娱乐。这样的“社恐”(“社交恐惧症”简称)日常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而我们真的处在一个人均“社恐”的年代里吗?
  “社交就像慢性死亡”
  在最近刚升入高一的石头口中,他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自闭”的暑假,没有补习班,不需要跟同学们进行线下社交,不用走亲戚,预定的家庭旅行计划也因疫情被取消了。“我可以每天安安静静地在家里,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石头自称是一个“资深社恐” 选手,“每次参与社交,都觉得我在经历一段慢性死亡的过程。”这话在他父母听来很是不可理喻,但石头却非常理直气壮:“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社恐’的人多了去了,在初中班上光我知道的就好多个。”
  而随着新学期的脚步渐进,原本轻松愉快地过着日常生活的石头渐渐变得有些焦躁不安,因为他升入了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高中,必须重新去结交新的朋友、融入新的社交圈中。“我还不如直接原地去世算了。”对此,石头如此自嘲道。正如石头所说的那样,现如今许多青少年甚至已成人的青年人都不怎么热爱社交了,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家里自娱自乐。但这“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宅在家里,是社交真的太令人害怕了”。
  “社恐”困扰年轻人
  2020年9月,一个来自美国的团队发表了一篇研究社交焦虑对7国(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泰国、美国和越南)年轻人(16-29岁)的影响的论文。他们一共调查了6825名志愿者,发现志愿者中受社交焦虑影响的人数远高于预期,三分之一的年轻人符合标准。而在世纪初,各国报告的受“社恐”困扰的年轻人占比尚在10%上下。如今在社交网络和各种亚文化小圈子里,也不乏像石头一样自称“社恐”,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往的人们。心理学研究者们相信,互联网的兴起与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社恐”呈现出相关性,来自波士顿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焦虑症专家斯特凡·G·霍夫曼博士指出,“对社交感到焦虑的人在网上会觉得更舒服,因此他们可能会开始依赖网络,同时尽可能避免面对面的互动”,但即使拥有网络社交,他们“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抑郁程度较高,这表明他们试图通过网络弥补线下社交的努力可能无法让他们获得幸福感”。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催生像石头这样的“社恐”的时代。
  用善意化解“社恐”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催生“社恐”的因素是多样的,通常为遭受过(肢体或语言)欺凌、父母的过度控制或保护、长期受到负面评价等。青少年期是我们离开父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遭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排挤、背叛或中伤等负面行为,往往会导致我们对社交活动产生更多的负面印象与情绪。石头就将他的几个小学同学形容为“八婆”,她们制造了谣言,导致他和另一个女生被嘲笑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经历让其至今难忘。“我知道泡在网上不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快乐就行了。”石头耸了耸肩,看似很无所谓地如此说道。虽然“社恐” 的起因多种多样,但正如其名,这是一种因为恐惧心理而导致的焦虑情绪,被“社恐”所困扰的人将社交看作一种“洪水猛兽”,而非人类的日常活动。幸而,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一件简单的小事来帮助到他们——那就是持续不断地向他们释放善意,当他们不再将社交当作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时,也许“社恐”不会立即消失,但至少能够得到缓解。(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