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网络环境里,总有人出于利益考量,刻意制造些矛盾来煽动或引导情绪,即我们常说的“带节奏”。真人秀里如此,饭圈如此,生活中亦如此。你有被带过节奏的时候吗?来看看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九中学师生的看法。
少年说
@乔昱嘉 千万不要感情用事
说到“带节奏”,思绪回到了几年前。
当时,有两款像素风模拟游戏在网上引发争议(这里且用A、B指代),双方都说对方存在抄袭。作为游戏A的玩家,我在一群同玩游戏A的网友怂恿下选择支持A,并在网上发了很多帖子抨击B,甚至为此和一名玩B的同学翻脸。真相大白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不仅是觉得自己盲目跟风,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自己的主观偏见——就因为玩A,我会下意识认为自己参与的就是好的,忽视了网络上很多实实在在的证据,甚至还将这种偏见带到生活中来,伤害了和同学的感情,实在不应该。
@白哲宁 这类言论有特点
在网络上围观了一些争议后,我发现那些带节奏的言论存在一些共性。比如这些发言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换言之,他们会把自己伪装成某一阵营的人,故意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这为争吵提供了“证据”“引线”和“场地”,于是很快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争议也就越来越大。
其次,这些人说的话往往都是很情绪化的、主观的,甚至是片面的,你越跟他讲道理,他就越胡搅蛮缠。
综合来看,面对这些言论,我们一定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用心思考,坚定自己的立场,才能站稳脚跟,不被人带节奏。
@董彦凯 我差点冤枉了她
我在生活中被带过节奏。那是六年级后半段,考试逐渐多了起来,且都要排名。当时大家的成绩都比较稳定,每次排名大同小异。可有次考试第一名变了,大家都很惊讶,因为新的第一名平时成绩都位列班级中上游,谁都没想到她能考第一。
过了一天有同学议论,说她的第一是作弊得来的。我一开始想,监考那么严格,怎么可能作弊?可听到大家都这么说,我潜意识也认为她的成绩是假的。面对流言蜚语,“第一名”还是认认真真学习,一周过后又一次大考,我们都以为她会被“打回原形”,可没想到她还是第一。
我庆幸她足够坚韧,用成绩证明自己;也认真反思自己,凡事要多等等看,不要人云亦云。
师说
蔺丽燕,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九中学语文教师。
找准自己的“节奏”很重要
信息时代,我们接收新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家的表达欲也空前强烈。面对同一话题,我们总有太多想法想要抒发,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世界只是信息制造者想要我们看到的那一面,于是轻易被人带了节奏。
近年来我从网上看到很多悲剧:粉发女孩事件、胖猫事件、刘学州事件……这些惨痛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互联网时代,保持理性思考非常重要。在我看来,要想不被带节奏,必须做好3点:
首先,增加知识储备,增长见识。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广博的见识就像一座灯塔,让我们不会在信息洪流中轻易地迷失方向。
其次,具备批判性思维,凡事多从几个角度思考。正如科恩所言:“人的思维应当开放,应当面向自己所属的世界,但是又不应当盲目从众,人云亦云。”
最后,努力确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即个体在时间和情境变化中仍能保持自我感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要避免被“带节奏”,就需要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不是在“带节奏”的话语中消沉、萎靡、颓废。
总而言之,互联网上的一切信息与观点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汲取与习得的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