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人,有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被网络信息影响着吗?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互联网可能会“吃掉”我们的大脑。离不开它的我们,又该如何保卫大脑呢?
不断“下滑”的我们
很多社交媒体从业者承认,网络就是根据人类的成瘾机制而设计的。
发明App下滑刷新功能的洛伦·布里切特坦陈,他在设计时参考了赌博机制:“每次往下刷新,你不知道会出来什么,这种感觉让人很上瘾。”
在小鼠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比起一按就能获得食物的按钮,那些按下后不确定能不能获得食物的按钮更能吸引小鼠去按它们。
如今的洛伦为自己的设计感到非常懊悔,并成为了这个功能最坚定的抵制者,但事态早已超出了他的控制。
15岁的玛希卡说:“我知道这是错的,我知道不断下滑的危险,但我还是被吸进去了。”
最糟糕的是,随着我们手指下滑的,不仅是手机屏幕,还有我们大脑的能力。
网络如何蚕食大脑
根据算法的统计,短视频的最佳长度在21秒~34秒,一旦超出这个长度,用户就会开始觉得缓慢且无聊,所以短视频创作者都尽可能地缩短时长。
由于人类先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如果不经过后天的锻炼,我们很难沉下性子来理解长内容。
因此,长时间依靠“短平快”的媒介获取信息,会导致注意力涣散,甚至会影响记忆力。
同时,由于时长限制,短视频创作者只会抛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结论,省掉了论证的过程。
这非常不利于我们辩证性思维的养成。要知道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至少应当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最后才是得出结论。
如今大部分网络内容都省略了前面的步骤,只有简单粗暴的结论。这既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无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
保卫我们的脑子
面对网络信息的侵蚀,我们能如何保卫大脑呢?
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应限制在每天30分钟内,这能大大减少绝望和孤独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获取长信息的能力:先从看优质的长视频开始,这类视频至少应该包括:论题、假设、证据、结论。然后再尝试看纪录片,阅读长文章、长篇书籍等。
自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大脑就真的会被互联网“吃掉”!(文/刘一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