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综艺《再见爱人4》里的麦琳是个典型的“会哭的孩子”。夫妻矛盾出现后,她哭泣、赌气,所有嘉宾只能先疏导麦琳的情绪,并不断打压麦琳丈夫的合理诉求……这引发了一场舆论混战——会哭的孩子是不是总是“有糖吃”?麦琳带给了我们哪些思考?
麦琳又哭了
《再见爱人4》的嘉宾麦琳太情绪化了:觉得别人给自己的画像太丑,哭;觉得没得到丈夫关注,哭;看到丈夫选“完美伴侣”时没选自己,又哭……最后,她的哭影响的不仅是她的家庭,而是在场所有人,大家都得停下来安抚她。本来每位嘉宾各有烦心事,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变成了所有人都得哄着她,节目设置好的流程也总被她打乱。
因此,节目外麦琳受到了很多批判。很多人都说从麦琳身上看到身边一些讨厌的人的影子——他们都擅长用哭闹来“绑架”别人。
@留一线:麦琳就像我妈,为了小孩奉献完全饱和的爱,就连你不想吃水果都要步步紧逼,追问为什么不吃,然后再一边哭一边说“我辛辛苦苦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好”。
@天天:麦琳最让我窒息的点是,遇到问题,第一想法明明应该是如何解决,她却只关注自己的情绪,用没完没了的哭来要求大家顺从自己。最后问题依旧摆在那里,所有人也无法开心。
会哭“有糖吃”是怎么来的
人们为什么会对“会哭的孩子”妥协、让步?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哭”本质上是一种示弱,传达了一种需要别人的信号,由此,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关注。
这一说法与补偿心理有关:会哭的孩子通常会被视为最柔弱的那一个,从而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补偿心理是指人们会自发地关爱、同情、帮助那些看似弱者的人。这种心理机制在成人社会中也有体现,比如对残疾人、无人赡养的老人、孤儿等弱者的帮助,都是出于补偿心理 。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很多人都学会了通过表达需求来获得回应。而在补偿心理的影响下,很多人用“哭”来表达需求,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方式。因此,“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是一个现象描述,更是一个社会化的结果 。
哭不是重点 会才是
但从大家对麦琳的“审判”看来,“爱哭”并不一定有糖吃,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为什么?原来,“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重点从来不在“哭”上,而在那个“会”字。
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里有个两孩家庭,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不多大,但父母总是偏心妹妹,给妹妹录视频、买礼物。哥哥心里很不舒服,但他不说,就连父亲冲他发火,撕碎了他的奖状,也只是把委屈埋在心里。直到妈妈说:“我不喜欢太懂事的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你也可以撒娇的。”哥哥才瞬间哭出声来。
当代社会,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其他人员,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我们遇到问题不去表达时,他们就会默认你不需要帮助。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一点:遇到问题不一定使用哭的方式,而是会沟通、会争取、会陈述需要、会认真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和外界建立有效互动,以更加健康的方式面对生活的挑战。(文/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