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心理]怕什么未知,先长大再说

发表时间:2024-10-30 16:42:00    来源:品格少年
  许多项调查显示,不确定感是引发当代人焦虑的元凶之一,我们是如此害怕那些未知的东西,甚至可能因此主动选择糟糕的结局。
  我宁愿事情糟糕些
  一个糟糕的结局比一个不确定的结局更好吗?一些人宁愿选择BE美学(即悲剧美学),也不想要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一位来访者说,她因为太担心自己可能会和别人产生矛盾,主动切断了很多人际关系。
  她很敏感,脑海里总会闪出许多糟糕的念头。例如,坐上公交车时,她会忍不住想万一遇上事故,门窗却打不开。
  随后,她自己都会被这些想法吓一跳,理智告诉她发生事故的概率极小,但她恐惧的本能又让她感到无比焦虑,所以她用拒绝出门的方式,来逃避这些不确定的事故。
  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和朋友绝交,她却宁愿绝交也不要面对那些在交往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分歧等不愉快的事。
  对她来说,BE就是比没有结局好,因为BE至少是确定的。
  不确定是人生常态
  许多研究表明,生物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可能被刻进了DNA里。
  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论文表明,与起答错题时会100%遭到电击的情况相比,志愿者在答错时有50%概率遭到电击的情况下压力水平更高。
  即使后期实验人员停止了电击,这些志愿者还是觉得压力很大,十分焦虑,为那不存在的电击担惊受怕。我们的“不幸”在于,人类厌恶不确定性的本能,撞上了现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与未知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只要认真狩猎、努力种地就好,如今我们面对的却是学习、工作、绩效这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概念。
  但不确定其实是世界的常态,毕竟古人也不能保证自己每天都能饱腹;不确定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有了很多的可能性,在寻找食物外,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离你的脑子远一点
  要缓解因为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恐惧,其实也很简单:和自己的脑子保持一点距离就好。
  这种恐惧的本质是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始终把精力放在这些想象中,我们就很难走出大脑创造出的那个“悲惨世界”。
  而行动,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体上,是对抗这些糟糕想象的利器。
  如果我们害怕一场考试、一次演讲,那就先考了、先讲了再说,把自己能想到的、能说的都做了,剩下的就随它去吧!其实很多时候,效果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更好。
  如果害怕长大,那就先做符合自己年龄的事吧,用心学习、认真玩耍,先长大了再说。大人的事就留给大人烦恼去吧,我们少年就该是少年的模样。(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