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心理]害人其实也害自己

发表时间:2024-10-24 15:32:00    来源:品格少年
  近日,一篇报道引起了广泛讨论:女孩陈玥(化名)遭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恶意,她渐渐对此习以为常,甚至成为了一个传播恶意的人……
  暴行具有传染性
  小学就辍学在家的陈玥因为找不到玩伴,只能到网络世界里寻找寄托,但她找到的“朋友”却都来自一个传播恶意的圈子。
  在圈子里,各种形式的暴行是家常便饭,大家彼此出卖、伤害,将内心的痛苦宣泄到刚进圈子的新人身上。
  起初,陈玥是受害者,挨了很多打,但渐渐地,她变成了施害者,开始打人、“阴”人。
  青少年心理学专家李剑说,受害者转化为施害者,是青少年暴力侵害中的普遍现象。
  他们受到伤害后,一旦得不到外界支持,不能脱离暴力环境,就非常容易转嫁伤害,否则难以承受,因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一现象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也很常见,暴行仿佛一种传染病,一点点侵蚀着它的每一个受害者。
  伤害改变了大脑
  为了研究为什么受害者会转化为施害者,英国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做了个调查实验。
  他请求一所中学的年级主任帮忙将右下的图片发给121名初一学生,让他们写下自己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几个月后,拉姆斯登觉得大家差不多已经忘记这件事后,又要求同一组学生填写一张调查表,看看他们在小学时是否有受欺凌或欺凌他人的经历。
  在回收了所有调查表后,他发现,与从未经历过欺凌的人相比,欺凌者会更多地表达威胁性和攻击性。
  例如,对第一幅图,从未经历过欺凌的人写:“两个相爱的人在跳舞。”欺凌者写:“两个人在打架。”
  第二幅图,从未经历过欺凌的人写:“一位领队带着大家在大自然中漫步。”欺凌者则写:“一群人打算收拾这个家伙。”
  拉姆斯登认为,欺凌者曾经的那些痛苦经历已经扭曲了他们的思维。
  打破“温室”
  拉姆斯登将欺凌环境比作“温室”,一个封闭却透明的地方。正是因为它的封闭,一旦恶意滋生,就很容易蔓延开。因为置身其中的人会渐渐相信:只有通过攻击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对陈玥来说,暴力是圈子里的常态,如果她不施暴,就只会成为被施暴的受害者。
  所以,当暴行发生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太妙的温室里。我们可以主动离开它、打破它,或者向可靠的成人寻求帮助。
  我们要相信,成长需要一个充满爱、温暖、关怀的温室,而不是孕育恶意的温室,暴力与欺凌并不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