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说文]“最美元宵词”的三重境界 你在哪一层
发表时间:2024-03-22 17:38:00 来源:品格少年
原文——高二语文选修《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元宵节到了,就不得不提被誉为“最美元宵词”的《青玉案·元夕》。你知道吗?这首词描述的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元宵灯会,其中还有对时代的映射、对生活的理解……
第一重:宋人这样过元宵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对应到《青玉案·元夕》刚好也有三重理解,第一层自然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在辛弃疾的笔下,这场灯会何其热闹——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天上是落星如雨的烟火,地上是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人们在街上说说笑笑,衣香鬓影、车马如龙,让我们仿佛重回宋朝,体验了一场当时的热闹。
第二重:一场孤独的清醒
事实上,辛弃疾写这首词的心情并不那么美好。那应该是公元1174年或1175年的元宵节,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对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的境况,统治阶级不思励精图治、光复河山,反而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
所以词的下阕看似描写了一对有情人在街头偶遇,但事实上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辛弃疾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这恰似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第三重:灯火阑珊处的自己
王国维为什么把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拿来描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其实正是理解到了辛弃疾的心境。但王国维的理解显然又更超脱,因为在他看来,前期种种磨砺、坎坷都是人生经验与智慧的一种积累,等到经历过,也更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与底气。
所以“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一种接纳:对自己的接纳,对现实的接纳,以及对理想与现实间无可奈何的接纳。这种接纳并不是放下,而是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千百度的求索才是成功的基础,蓦然回首时你可能就实现了;当然,可能你至今也没成功,但请不要放弃,因为蓦然回首时,我们的心态会更加成熟与稳重,从而自如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整理/王亚军;名师/叶嘉莹,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诗词方向)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