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马致远,我们总会想到《天净沙·秋思》,但他的高光时刻其实更多体现在代表作《汉宫秋》上。剧中投射的不仅是他的才华与对现实的思考,也有他本人的影子。
官场失意:一位传统文人觉醒了
马致远生于元大都,年少时迫切想入仕。17岁时,他给元朝太子写了首曲子贺寿,写得简单生动,还直白称颂了他的政绩,太子很是喜欢,马致远从此名声大噪。
但元朝取消了科举,并实行严格等级制度,汉人很难出头,就算是马致远这样的才学,也只能做个给人跑腿的小官。马致远奋斗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他感慨世事薄凉,开始对人生、社会进行思考。尤其他30岁那年,南宋彻底覆灭,看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南宋遗民,马致远文思泉涌,写下了传世经典——《汉宫秋》。
链接
这部剧从选题开始就很妙,四大美人为什么独写王昭君?其实是因为王昭君代表着一种气节。描绘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也是借此展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才能施展:他在剧里不断创新
《汉宫秋》是极具创造性的一部作品。
首先,它敢跳出史书框架,讲述了王昭君与汉元帝真心相爱的故事。但满朝文武因畏惧匈奴,逼迫元帝忍痛割爱。最终,踏上和亲之路的王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地方投水而亡。
其次,创作手法高超,如汉元帝送走王昭君后那段哀唱: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
这一连串的顶针,让人不自禁把情绪带入进去,层层推进,最后拉到顶峰,艺术性极高。
链接
马致远很爱谈古说今,而且善于拉长时间跨度,寓散于整。如《拨不断·菊花开》里,他把陶渊明、李白、杜甫放在一起,用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思考。
寻求自愈:活到老,写到老
马致远对蒙古贵族歧视、迫害汉人的政策愤懑不已,但他又无力改变,只能在创作时,用一些悲凉、感伤的笔调抒发情怀。但正如《汉宫秋》中,汉元帝在送别了王昭君后,逐渐想办法自愈,剧外的马致远也在积极自愈——他辞掉了官职游历四方。在这个过程中,马致远不断汲取各种知识、文化,乃至异域的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
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1295-1297年,马致远和几位朋友发起元贞书会。在这里,他们创作了《黄粱梦》等经典作品。这些落魄文人以笔为杆,为自己撑出了精神的一片天,也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链接
《汉宫秋》结局是汉元帝惩治恶人,重修了与匈奴的和睦关系。戏外的马致远也在元贞书会赢得“曲状元”的美名。之后他隐居山野,坚持创作,现存散曲120余首,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金明春,中学正高级教师;整理/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