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说文]让李白甘拜下风的诗有多绝

发表时间:2024-01-23 15:46:00    来源:品格少年
  原文发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电影《长安三万里》有这样一个场景:高适和李白来到黄鹤楼,读到崔颢的《黄鹤楼》时叹为观止,自愧不如。这首《黄鹤楼》究竟有什么魅力?
  黄鹤楼名字的由来
  黄鹤楼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所建造的军事瞭望台,关于它的名字来源,民间有很多版本,但最终都指向一个有关黄鹤的传说。
  其中一个版本是——
  很久以前,黄鹤楼前有人卖酒,店主姓辛。他卖的酒好,对客人也热情。
  某次一位道士来喝酒,结账时却说没钱。辛老板没有为难他,道士就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此后每当有客人来此饮酒作乐,它就会从墙上飞下来翩翩起舞。
  10年后,道士再次来到。他取出一支笛子吹奏,黄鹤便从墙上飞下来,随后道士就骑上黄鹤飞走了。这段传说为黄鹤楼增添了神话色彩,也让它多了一些人情味。
  崔颢情景交融的“愁”
  多年后,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传说里的辛老板是那般结善缘、得善果,而这个年少成名、才思敏捷的诗人,却浮沉半生,终不得志。于是已至暮年的他站在楼上,俯瞰楼前的江水、水中的沙洲,感慨万千,便写下《黄鹤楼》。
  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层层递进、流畅优美,既道出了黄鹤楼的传说,又描述了它真实的景象。尾联则借着烟波江上的日暮,描写心中的怅惘:暮色降临,到底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这种前路渺茫不可见的意境,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无怪乎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这首诗也忍不住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理解崔颢 模仿崔颢
  李白应该是爱极了《黄鹤楼》的,之后他不断琢磨这首诗的写法,并模仿创作了《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一作尤为明显: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可以看出,崔颢写黄鹤飞走,他就写凤凰飞走;崔颢写鹦鹉洲,他就写白鹭洲……
  或许正是因为模仿痕迹过重,这两首质量不算高,反而是李白写的《黄鹤楼闻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得好评。
  这也恰恰说明了,好的作品都是由心而发、有感而作的。一味模仿反而会消耗自己的才情,约束自己的能力。(文/夏昆,中学语文教师、专栏作家)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