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让大家记住了周敦颐。可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他又是否言行一致,真正做到了莲花般“品行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呢?
原文发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爱莲说(节选)》(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源自少年时的陪伴
周敦颐生于书香门第。因家中藏书众多,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并提了很多那个时代人类所难理解的问题,如“天上为啥有那么多星星”“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其父意识到孩子的不同,愈发注重对他的培养。等到周敦颐十二三岁,他常常到河边垂钓,每次钓到的鱼又放回水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只有父亲懂他,知道他是在感悟得失之间的大道。
1028年,周敦颐的姐姐和弟弟先后早逝。深受打击的周敦颐独自去了月岩,想领悟有关自然、生命的东西。但他还没有什么结果,父亲又因病去世。人生的打击接二连三扑向这个少年,他不得不寄居到舅舅家。之后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读书上,陪伴他的只有庭前的一池莲花。
爱“廉”:莲花教给他的道理
周敦颐在莲池前苦读了6年,这多少影响了他的品格。
6年后,周敦颐在舅舅举荐下入朝为官,可还没等他赴任,舅舅、母亲又相继去世。守丧期间,周敦颐遇到了范仲淹。受范仲淹为国为民思想的影响,周敦颐不再满足于从书本里悟道,而是倾向于求真务实。之后他著书立说、兴办学堂,为官方面也颇有实绩:
在司理参军任上,他发现有一死囚罪不至死,便找上司说理。上司是一位骄横残忍的酷吏,独裁惯了的他根本不理周敦颐的据理力争。周敦颐便交还官服,表示“这样的官能做吗”“杀人以献媚,我做不到”。上司最终被他打动,改变了主意。
任南昌知县时,他身患重病不省人事,朋友为他准备后事,去查看他的行李,只找到了一只破箱子,里面的钱还不足一百文,衙门里的人都潸然泪下。
写莲:见证君子仁人之心
作《爱莲说》时,周敦颐已经46岁。为官多年,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所到之处皆种下莲花。莲可贵在哪?在于它不管什么境遇,都守住了自己的本质,它生于“至污”的淤泥,又立于“至洁”的清涟。泥与水两种相反相成的境遇之力,给了一朵莲最大的生命成全。这不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吗?
而且周敦颐的爱是包容的,《爱莲说》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表示世间花草都是可爱的。站在可爱的立场,周敦颐没有贬斥牡丹、菊的意义。同为可爱之花,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就是君子胸怀—— 多一份兼容与平和,少一些偏执和对垒。
被低估的周敦颐
很多人因《爱莲说》知道了周敦颐的名字,却并不清楚他的成就。事实上,周敦颐对宋代思想贡献极大,很多学者甚至提出,他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
1.哲学方面,他是理学开山之祖,“文以载道”“以诚为本”等思想影响至今。
2.教育方面,他是程颢、程颐的老师,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王安石也将他视为偶像。
3.社会政治方面,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周敦颐提倡认识天下之势,“明慎用刑”,用仁义感化万民。(文/黄耀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整理/王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