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家教·积极心理]“屏蔽”负面反馈,他进步了

发表时间:2025-01-13 10:07:00    来源:品格周刊
  如果一位小朋友被“负面评价”围绕,他的心态和行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任教于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小学的黄文,向我们讲述了一则鲜活的故事:
  你们为什么都不喜欢我?
  延时课上,黄文发现小T同学与大家格格不入:他嘴里咬笔,盯着窗外,似乎课堂任务与他无关。
  小T一直令老师头疼,书写糟糕,上课玩耍,经常完不成作业……看着这个皮肤光洁的男孩,黄文一筹莫展,把他叫到讲台:
  “你要注意书写呀。你看横七竖八的,我示范一遍,你重写。”小T的字和第一遍毫无区别,黄文心急,要求他重写。
  这回小T死活不听,同学也抬头看“热闹”,黄文提高了声调:“我专门单独辅导你,你还耍脾气不动笔!”
  小T的泪水夺眶而出,哭着说:“你们为什么都不喜欢我?”
  黄文的心猛然一颤,一个“都”字,让她感到了不安,她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经历。
  回忆童年的“隐形力量”
  黄文后悔自己对小T的举动,但她真的没有不喜欢他,但在小T看来,老师的行为就是一种不喜欢,“你们”一词,说明他在家里也受过同样的“待遇”。
  “我也曾是小孩,也不喜欢别人批评,印象里爸爸的信任倒是给了我力量。”黄文说。小时候学不懂“角度和线段”那一单元的数学知识,只考了30来分。爸爸告诉她,看到分数后手都抖了一下,但希望黄文别害怕,学不懂就重新学。爸爸的话让她安心,第二次黄文考了70分。
  “从30多分进步到40分就很厉害了,而你一下进步到70分,很牛!”爸爸不善言辞,他的话让黄文记忆犹新。爸爸还告诉她不用和别人比,自己在进步就好。
  “爸爸的话就像一股隐形的力量,让我瞬间自信,第三次测试时我得了80多分。”回眸童年,黄文灵机一动,打算和小T的家长一起转变。
  “捕捉”正面的小T
  黄文反思,以往她和小T家长沟通时,双方交流的基本都是负面信息。
  小T爸爸说,家长忙得没空管孩子,看似给他找了补习班,但孩子依然看电视、玩手机,学习不上心。他们经常指责他:
  “为啥又被留下来了?”
  “怎么一点长进也没有?”
  “不知道把字写好一点吗?”
  ……
  小T的耳朵里长期充斥着这种质疑、否定的声音,加上在学校也受到了老师的呵斥,所以他伤心地哭了,发出了“为何都不喜欢我”的心声。
  黄文告诉家长:“小T有很多优点,会积极把东西借给同学,会主动陪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吃饭时吃得干干净净,从不浪费粮食……我们不该屏蔽孩子的优点,这些都值得被看见。”
  接着,家校双方制订了对小T的“点赞计划”。在校时,黄文会找出写得稍好的两三个字,给他标注星号,鼓励他写得不错,如果全页都这样就太完美了!小T开心得合不拢嘴,兴致勃勃重新写;午餐吃得干净,黄文也会向全班展示,“看!他吃得一粒不剩,值得大家学习。”
  在家时,父母也真心赞美小T:鞋子放得整齐,值得点赞;给小猫喂食耐心,值得表扬;认真写作业10分钟,也值得鼓励……
  一个月后,小T转变了。书写有一些转变,不完成作业情况逐渐减少,笑容变多了,甚至还会举手答题!
  “慢慢来,教育不能立竿见影,但屏蔽负面反馈后,小T的确进步了。”家校双方都为小T的变化感到惊叹。
  黄文有话说: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和赞美能够产生奇迹。现在,和小 T 家长交流时我们都转变了思路,多分享好的表现,事实也证明“正向评价”的确有魔力,会让期待的美好如约而至。
  “积极心理”启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行为优势,如果能被发现,并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便能开启孩子的优势效应,并带动修正其他尚待改善的行为。(文/任乐平)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