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李飞飞
生于北京,成长于成都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不久前,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和她的“空间智能”登上热搜,这位成长于成都的追梦人,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在科学领域实现自我价值,最终通过努力达成所愿。
父母打开了她的眼界
李飞飞在北京出生那天,父亲在公园忘情观鸟。
儿时随父母迁居成都后,李飞飞经常被父亲带去野外,或公园观鸟,或田里看牛,或捉昆虫当宠物。10岁时的一天,李飞飞和美术老师去郊外的农家住了几宿,人生第一次在浩瀚星辰中找到了北极星。“我对探索自己视野之外的事物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渴望。”
父亲带她探索现实世界,母亲则领着她遨游精神家园。在《双城记》《老人与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关于海洋生物和外星人的文字中,她获得了全新的视角:狄更斯笔下英国的鹅卵石街道,海明威书中波涛汹涌的大海,大仲马写的欧洲海岸浪漫冒险……
这些书籍为李飞飞打开了广袤的世界,她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但也遭到了老师的诟病。
老师的误解触动了她的倔强
老师认为李飞飞读的这些书与学习无关,但母亲却坚定地站在女儿一边——她跑去班主任办公室对质“这有什么不好吗”。
“努力不是为了让老师满意,也不是为了迎合某种虚无缥缈的规则,只为自己。”母亲的鼓励让李飞飞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她继续在大自然及书海里探索。
但这样幸福的日子却在她六年级时受到了撞击。一天放学时,老师单独将班上的男生留下,让女生先回家。老师的举动勾起了李飞飞的好奇心,她躲在教室外想一探究竟。
原来老师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对男生和女生的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认为男生会比女生强一点点。李飞飞听后先愣住了,遂又想“你不是认为女生比不过男生吗?那我就证明给你看”。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赢过男生。
接下来的日子,李飞飞除了在数学和科学课上更加认真努力,还将课余精力全部投入到航空航天、高超声速飞机设计等领域。“我把怪癖上升到了个人使命的高度。”
逆境成就了她的初心
高中没读完,16岁的李飞飞举家移居美国,一家三口挤在只有一间卧室的公寓里。
工程师父亲成了相机维修员,当教师的母亲当了收银员。为了补贴家用,李飞飞半工半读,在中餐馆打杂。
中西方文化的冲击曾让她感到混沌,但倔强的李飞飞没有沉沦多久就重振旗鼓。面对语言障碍,她用“英译中、中译英”两本词典来学习;数学成绩不好,她就请严苛的萨贝拉老师给自己补课;餐馆换班间隙狂读文学名著。
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劲,李飞飞以全额奖学金的身份考入自己心仪的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一时登上当地报纸。
大学毕业时,李飞飞曾想接受足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高薪工作,妈妈问她:“这是你想要的吗?”“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妈妈。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妈妈的笃定让她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最终成长为AI先驱者。(文/张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