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育儿·家教故事]清华听障博士江梦南:父母教会我用眼睛聆听世界

发表时间:2023-04-03 14:15:00    来源:育儿周刊
  江梦南行走在清华大学校园中,与其他同龄女生别无二致,而且更加自信与阳光。其实这个姑娘自幼双耳失聪,需要靠读唇语与外界交流。谈及自己的成功,她说:“别人都说我不容易,其实不容易的是父母。他们不但给了我生命,还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摸着父母的喉咙,我学会听说
  江梦南6个月大时,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父母带她四处求医,依旧无法恢复听力。父亲赵长军说:“我们教孩子玩‘打哇哇’的游戏,可她只有动作,没有声音。孩子觉得这样很好玩,一直在笑,我们的心却在滴血。”
  随着小梦南逐渐长大,失聪的影响日益显现。因为无法听到同伴喊叫,她常会在游戏时与对方撞在一起,招致抱怨与排挤,父母见状开始计划女儿的未来。旁人都建议让小梦南以后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可夫妻俩却希望孩子能接受常规教育,因为这样孩子能有更多选择,也能真正融入社会。因此他们开始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让她通过模仿口型学说话,学着用读唇语来聆听。
  学习的过程漫长而乏味,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父母借助玩具、糖果等物品,一边手舞足蹈地逗女儿,一边不断重复物品名称,让女儿观察自己的口型,将她的小手放在自己喉咙上,不断感知声带震动。江梦南说:“如果一个音节,父母重复教一千次我便能学会,他们就非常高兴了。因为有太多音节,他们需要重复千万次,才能激活我的模仿。”面对频繁出错,小梦南也会感到懊恼,甚至哭闹着摔东西,父母则默默陪着女儿,等她情绪平静后,又开始反复练习。
  刚学会说话时,小梦南的发音有些古怪,变得畏惧交流。母亲便说:“女儿,你非常了不起,我敢保证没人能在相同情况下,像你说得这样好!”不断的鼓励让小梦南有了表达的勇气。6岁时,她已基本能通过读唇语,用语言与人交流了。
  我只是有些特别,并不是特殊
  在旁人看来,江梦南的自信与乐观,比她的聪慧与坚韧更加引人注目。正如她的清华室友李乐所言:“得知她的到来,我曾设想该如何鼓励她。可是当我真正见到她时,觉得就是朵向日葵站在我面前。”江梦南认为自己的好心态完全源于父母,“他们坚信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医生曾告诉江梦南的父母,因为听力受损,孩子的身体会缺乏平衡性,最好不要尝试游泳、骑车等活动,可是江梦南却很想学习,“那咱们就学。”母亲笑着答应。于是,父母每天陪女儿练习骑车,并找来教练教她游泳,聪明的江梦南很快就掌握了这两项技能。这段经历让江梦南发现,自己或许有些特别,但并不特殊,不需要被区别对待,只要自己肯努力,未来同样有着无限可能。
  小学时,因为无法随时观察到老师的口型,江梦南便在父母的指导下提前预习课本,课上仔细研究板书,课下主动请教老师,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从四年级直接跳级进入六年级学习。小学毕业时,江梦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但因需要离家住校,引发了家人的担忧。她笑着说:“没关系的,我早晚要自己适应社会,早一些更好。”看到女儿如此懂事与坚韧,父母尊重了她的选择。
  经过一番寒窗苦读,2011年江梦南成功考取吉林大学,但她依旧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同学们都建议江梦南申请免考,她却说:“我不比别人差,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在少了占总分35%的听力分数下,她顺利通过考试,并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从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江梦南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
  2018年,江梦南成功植入人工耳蜗,终于可以听到声音了,她第一次与家人通话时,一家三口都激动得泣不成声。为了帮助女儿适应文字与声音的转化,父母再次逐字逐句陪她练习,全家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家教风向标
  人生是一条充满变数的路径,当孩子遭遇变故与挫折时,父母的持续陪伴与坚韧支持,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与力量之源。只有父母保持永不服输的心态,以及乐观上进的精神,孩子才会看到前行的希望,才会有勇气与自信去点亮明天。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