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育儿]别再“吓”娃了,父母的恐吓式教育让孩子听话有用吗?

发表时间:2022-12-06 09:32:00    来源:育儿周刊
  “不吃饭就让医生给你打针”“不睡觉就让怪兽把你抓走”“再哭就不要你了”……对很多父母来说,这种方式似乎还挺有用,孩子听了果然变得乖乖的。但是听话的背后呢?
  爸妈为啥这样做
  实际上,恐吓是一种出自父母本能的原始、粗暴、未加智慧的教育方式。许多家长从小就在恐吓的家庭教育中成长,也在不经意间习得模仿,并将这种方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两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家长们发现孩子开始不受控制了,不听话了。为了重找控制权,也为了弥补成年人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丧失感,一些父母选择用控制孩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孩子心里怎么想
  为什么恐吓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有用?这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他们对世界缺乏认识和思考,对家人充满信任。当父母告诉他们“不要你”“抓你”时,他们以为是真的。虽然他们主观上想去做某件事的意愿依然存在,但内心的恐惧让他们选择暂停,这就是父母所谓的“听话”了。恐吓阻断孩子的表达,他们想去做,又不敢去探索,孩子变得不安、胆怯、缺乏创造力、压抑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能因此变得叛逆。
  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听话
  家长“恐吓”孩子,无非希望孩子听话,养成良好习惯或习得知识。但其实,恐吓后孩子是因为害怕而听话,而不是因为认知提高而改变。孩子的听话是讨好、恐惧的,并非经过思考后的自主选择。这与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正好背道相驰。
  陈述事实而不是妖魔化
  与其夸大其词妖魔化某种行为的后果,比如“把你丢了”,不如客观、直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如孩子吃饭时东张西望,爸妈着急了可能就会说:“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送人!”孩子的理解是:我要被送走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其实家长可以说:“不好好吃饭的话,饭可能会卡在肠子里,肚子会不舒服哦。细嚼慢咽的话,食物才能顺利到达你的肚子,还会长高呢!”
  建立规则而不是粗暴制止
  两岁左右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比如买东西,并不是哭闹就可以买,而是规定好一周几次或者每次多少钱以内。比如看电视,提前和孩子约定并征求孩子同意,一天看一集,不超过15分钟等。家长不要因为各种原因破坏规则,规则的遵守让父母和孩子都更有安全感。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