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师陶]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解放儿童创造力 培养小小创造家

发表时间:2021-05-24 11:50: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成都高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居住在这里的人深有体会:这里的街道景观更美,高楼大厦更多,市民朝气蓬勃,车水马龙更为繁忙。媒体时常将高新区形容为新时代的新成都,因为这里正在引领着这座城市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那么,这里的基础教育怎么样呢?
  地处锦江边的“新川科技园”,是寸土寸金的现代高科技创意产业园区,朴实典雅的高新区行知小学就伫立在一旁。作为2015年创办的一所高品质公立小学,我们认为,“行知”体现了高新区教育人的勇气和智慧,在提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今天,更具先见之明。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品格精灵和随处可以取阅的书籍。校门上,“行知合一”四个大字牢牢抓住了陶行知思想的精髓。这是陶行知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相结合后的现代性转换。
  1987年参加工作,从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的陈宗荣是行知小学的校长,也是拥有三十多年行知合一的教育经历的陶行知思想践行者。在他的引领下,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充分诠释着“行知”的含义。
  随着时代变迁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做中学”也要与时俱进,育才学校里飞灰的黑板、狭小的空间、陈旧的钢琴已经不能承载今天的故事,给师生一个符合当下时代甚至贴近未来的教学环境是首要的。
  行知小学开设有36个教学班,建校之初,本着“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定位、高品位办学”的目标,各类现代化设备和特色功能室一应俱全。
  教学楼上,“创维创能”四个大字高度提炼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以“惟新惟真,善做善成”为校训,构建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特色文化体系。人们的思想,唯有在实践的指引下才不会走弯路,唯有“行知合一地实践,才能检验出真理的标准,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陶行知的精神,也是陈宗荣的治校之道。
  行是知之始,优秀教师是奠基石
  陈校长说,高新区是体制新区,学校开办五年,在师资引进上上级给予了相当积极的政策,校内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有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团队。
  学校将教师的职业发展放在首位,与省内外一流名校结对,为青年教师搭建高品质成长平台。有二十多名教师分别荣获全国礼仪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练员、全国优秀辅导员、四川省名教师、四川省新秀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辅导员、高新区学科带头人、高新区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等荣誉称号;教师参加赛课、教师技能比赛、论文比赛等,先后荣获国家级,省、市、区级表彰奖励近200项;教师的论文有近30篇在《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四川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学校的林伟老师是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国培”专家,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市优青,区第二、三、四届学科带头人;曾任区小学英语兼职教研员和区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导师,中共高新区优秀共产党员;市新课程学科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二十余名教师获全国、省、市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李明镜老师是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全国作文教学的优秀人物,高新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期都会受邀到全国各地去上作文教学的示范课。
  语文组魏丽霞老师,四川省名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四川省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语文学科教学功底扎实,效果突出,经常到市外参加各类活动。
  黄仁松老师是高新区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成都市科学骨干教师、高新区优秀青年教师、高新区优秀共产党员、高新区科学学科带头人、高新区十佳科技教师。从事了20多年的科学与科技活动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课的赛课、示范课、研讨课多次荣获市、区一等奖;30余篇论文荣获国家、省市区的一、二等奖。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了省、市的各种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多次被评为四川省、成都市的优秀科技辅导员。
  李枝军老师是高新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在区域数学教学研究中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
  在一批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有了这样一批优秀的教师,行知小学就拥有了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做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党和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描绘了发展的宏伟蓝图,未来我们一定是智造业强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将源于全体中国人的创造精神;作为学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行知小学来说,一直传承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培养的学生一定不是死读书的理论派,而是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能作出贡献的创造家。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一脉相承。
  行知小学已经在“做中学”这一方向中进行了多方面探索。陶行知在《民主的儿童节》一文特别强调:要实现儿童的四大幸福“福、禄、寿、喜”,就要让儿童得到四种东西:玩具、学具、用具、工具。
  教学楼的天台上有一处田园,这是行知小学设立的“微田园”。“微田园”是学校创造性开发的一门特色课程。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体验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充分利用平台、空地改造成土地分包到班,由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不仅能知道蔬菜、农作物的名称、生长特点,更懂得种植需要“翻土—整地—施肥—播种—管理”。
  初步掌握一些种植方法,学会栽种一种植物。借助“微田园”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学会相互合作,达到珍惜和分享劳动成果的教育目的。而这一举措,正与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理念相符合。
  成都市科学骨干教师、高新区科学学科带头人黄仁松在行知小学担任科学与科技活动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科学教师他对“做中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由他牵头的科技活动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各科教师把动手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比如让低年级的学生制作数字、拼音简易模型的形式,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对细节的把控熟悉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加深记忆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语文学科:对接学情,将学段目标重新梳理并具体到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形成校本化“行知小学语文目标体系”在此体系下拓展出“儿童文学创作”“绘本赏析创作”“我是故事大王”“播音与主持”等课程。
  数学学科:分年段拓展开发出“数学趣味拼图”“奇幻魔方”“数学闯关”等课程。
  英语学科:拓展开发出“英语话剧”“趣味配音”“童眼看世界”等课程。
  体育学科:延伸拓展出“运动舞蹈”“武术”“花样跳绳”等课程。
  美术学科:延伸拓展出“创意陶艺”“版画”“岩彩”“手工制作”“扎染”等课程。
  音乐学科:延伸出“儿童舞蹈”“儿童话剧”“器乐”“非遗传承”等课程。
  科学学科:开设动漫艺术鉴赏、电脑绘画、小小实验家、科幻画等课程。
  品德与生活:延伸出饮食文化、世界文化风俗、心灵游戏等课程。
  学校将开设几十门选修课、社团课,涵盖文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心理健康、非遗传承等类别。着力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创维创能”,不断培育行?知课程,为学生搭建起多元的课程体系,力图达成“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课程建设愿景。
  落实“做中学”,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释放与和谐发展。在这些课程的实践中,孩子们手工制作的《桥》获高新区科技创新大赛纸桥一等奖,美术活动月上“小小画家”个人画展、陶艺、扎染作品,都展现出行知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走进一二年级的两间教室,与校园的朴实相比,班级文化可谓五彩缤纷,墙上有关于传统节气的诗词,有圣贤英雄的故事。低年级的班级文化由老师引领,在这些班级文化营造中,我们能体会到年轻教师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以及温故知新、返本开新的创造力。
  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延伸下,行知小学开设有“微田园”、啦啦操、创意机器人、木工钳工、武术、陶艺等课程。在这些创造和劳动中,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的发扬。
  立德树人,培养爱满天下的创造家
  教育者都知道,所谓“立德树人”“品格”“性情”等人格的养成,原本是不可“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知识教育的方式来说教。有关“德性”的成长,需要在“陶冶”“熏习”或“潜移默化”中培育出来。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及其嘉言懿行,都是对全校师生的一种熏染。
  对此,陈校长深以为然。学校编印的传统文化诵读资料《诗韵行知》,这是学校将国家课程具体化的实践,将传统经典、成语故事与适应儿童成长规律的古典诗词融为一体,经典里的美文善行,就应该让儿童们尽早朗朗上口,濡染于心。12册的《诗韵行知》参考读本,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让诵读成为儿童学习的常态,除每天的晨诵、走读之外,还有专门的阅读课,《诗韵行知》里对诵读也有具体的要求。
  《诗韵行知》课外参考读本由陈校长做序,语文组魏丽霞老师主编,全校语文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参与编辑。在与魏老师的交流中,她谈到首先是陈校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家长也很认可从小对经典的诵读。正是在这样的濡染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今年有一位美国回来的妈妈,小孩读书的学校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得知行知小学对文化的重视,最终就选择上了这里的一年级。魏丽霞老师在行知小学已执教五年,语文老师普遍有一个体会,那就是熟读《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文本的孩子,以后学习古诗文往往更高效,孩子们很轻松就能背下来。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为他人思考,为他人付出的共情意识。陈校长在一次巡视学校的过程中发现了令人倍感暖心的一幕。一名老师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在教室内做着“手工”,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那并不是有关艺术的“手工”,而是老师带着学生用卫生纸和透明胶带对教室卫生角有些损坏的扫帚进行“包扎”。原来,这些扫帚经过半个学期的使用,磕磕绊绊的难免会有些破损,破损后有些部位会露出较为尖锐的部分。所以,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用柔软的纸巾一层一层包裹上去,再用透明胶带将其牢牢的固定好,以便今后安全的使用。
  这一举动得到了巡视的陈校长一行的称赞,扫帚损耗了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对旧扫帚的维护不仅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不易的感受,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的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创造带来的自豪感与为他人付出时收获的喜悦。
  行知—创造—大爱,高新行知小学让人充分感受到了陶行知的精神魅力,这里有“爱满天下”的真精神,这里有温故知新的真创造。这里,让人看见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美好的样子。(文/文迪 吴荻 彭运康)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