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品格·故事]乡村教师:托起孩子的希望

发表时间:2021-06-17 11:26: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一两名老师、八九个孩子,偏远山区依然有一些这样的教学点,有人形容这是“极小学校”。57岁的李伟就是这种“极小学校”的老师。他皮肤黝黑、两鬓花白,脸上带着被岁月镌刻的皱纹,并且扎根云南建水县甸尾乡期租碑小学已有36年。
  因为李伟,这个学校36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他调侃自己是“一个老头子领着10个小娃子”。三寸粉笔、两袖清风、一腔热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老头子”的故事。
  孩子们就近入学是大事
  李伟经常说,从教30多年,附近村子里的孩子都在家门口就近入学,这让他心里舒坦。如今,隔年招生的6个一年级学生,再加上学前班的4个孩子是李伟全部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初,期租碑村的学校师生达 200 多人,还办过初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期租碑小学也还是一所有5个年级的完全小学。李伟依然清楚地记得,1985 年他前往期租碑小学报到时,全校有4名老师、120名学生时的热闹场景。
  不过,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学校招收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老师也跟着挨个调走。李伟主动选择了留守。他说:“自己村子的学校,自己都不乐意待,外来的老师更留不住。”
  目前,甸尾乡保留的“一师一校”教学点仅有两个。实际上,这样的“一师一校”教学点在云南已不多见。不过,也有的县区由于地形交通的限制,仍然保留了较多的“极小学校”。保留“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地方多半是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有记者调查发现, “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大多在读低年级,而教学点所在的村子多半与最近的集中办学点距离较远。
  “要是寄宿,孩子太小生活还难以自理;可要是走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接送也不方便。”李伟说。这是他留守教学的最大原因。
  丰富的课堂教学,一样不能少
  “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学生虽少,但老师对教学依然格外用心。李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春天时就带孩子们春游“找春天”。学生问他:“春天怎么找?”李伟指着树上嫩绿的新叶说:“你们看,春天在松树枝上。”就这样,学生们寻找着春天。他们说,春天在溪水的欢歌里、在花儿的点头里、在春风的暖意里……学生们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让李伟欣喜不已。
  “没有李伟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云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卢月(化名),是李伟16年前的学生。卢月回忆当年的情形时说了这句话。16年前,卢月在期租碑小学读三年级,因父亲外出打工离开家,母亲和奶奶关系紧张。一次争吵之后,母亲拿药毒奶奶,结果被判刑入狱,卢月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信心,不来上学了。
  为了劝卢月回校上学,李伟先在班上明确地告诉同学,卢月的母亲犯法与卢月无关,引导大家多关心卢月,不要对卢月有偏见。接着,他多次开导卢月,告诉她同学不会因此看不起她。最后,卢月不但回校读书,现在还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这期间的费用都是李伟资助的。
  从教36年,没一个学生辍学
  村里的孩子们在这36年里没有一个人辍学,这是李伟最感自豪的事情。李伟一边抓教学,一边筹资金建设新校园,还动员村民捐资捐物、投工投劳。1996年,老师学生搬进了有 6 间教室、4 间教师宿舍的新校园。老师有干劲,学生有冲劲,那年学校统考成绩名列全乡第一。
  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适龄上学儿童越来越少,加上整合优质资源、集中办学的需要,1998年,期租碑小学五六年级并入甸尾民族小学。2006 年,因为开设英语课程的需要,三四年级并入甸尾小学。为方便低年级孩子就近入学,学校只保留一二年级和学前班。2012年,老教师退休后,学校只剩下了李伟一名教师。
  现在,6 个一年级学生,再加上学前班的4个孩子,10个孩子和1位老师,构成了这所学校的独特风景线。7 名老师、120 多名学生的完小变成了1名老师、10个学生的教学点,李伟却从来没想过要走。“我是本村人,就应该浇灌这片大山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能带着梦想走出大山,改变人生,建设祖国。”李伟说。
  编者说
  李伟坚守“一师一校”教学点,彰显着他的教育情怀。他不仅教授孩子们课堂知识,还充当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导师,使其在远离父母、隔代抚养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得到较为系统的课堂教育,不至于因缺乏关爱而成为脱缰的“野马”。
  由此可见,“极小学校”教育的触角早已延伸于课堂之外。在书声琅琅、温暖略显寂寥的乡村,李伟这样的老师抚慰着这些幼小的心灵。他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用教育的力量托起了乡村未来的希望。(《品格周刊》)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