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国潮·合流]这个星球曾刮过的中国风

发表时间:2024-01-25 10:46:00    来源:品格少年
  国潮虽看似是一个新兴的趋势,但其实早在千百年前,“中国风”就刮向了全世界。那些国家结合中国文化里的优秀元素与本国国情与文化,玩出了新花样。
  家具 时尚是一个轮回
  托马斯·齐彭代尔被称作“欧洲家具之父”,他在自己的著作《绅士和家具工匠指南》中详细描述了中式椅子从椅腿、扶手到靠背的不同搭配和相应的浮雕图案。他还曾以明式家具为蓝本,为英国皇宫打造了一套宫廷家具,轰动整个欧洲。
  近代著名家具设计师汉斯·韦格纳也在中式美学中找到了许多灵感,他一生设计了超过500张椅子,被称为“椅子的大师”,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在明代圈椅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改进后的新式圈椅。这种极简设计风格影响了其后的北欧设计师,并逐渐形成了席卷全球的极简风格,在现在的中国也深受年轻人欢迎。
  从中国刮出去的风最终刮回了中国,可见时尚始终是一个轮回。
  丝绸 皇帝亲自带货
  丝绸首次出现在罗马人的视野中是在公元前53年,当时丝绸并非人们日常印象中精美的服装和工艺品,而是在罗马人与帕提亚人战斗中,作为帕提亚人的军旗出现。
  罗马著名的执政官凯撒就非常喜欢穿丝绸衣服,他带头在公众场合穿着名贵的丝绸长袍,其他贵族纷纷效仿他。穿丝绸便成了罗马帝国的“时尚顶流”。
  公元6世纪,古希腊雅典剧作家米南德在短片剧作《残篇集》中写道:“他们比任何其他国家消费的丝绸都多得多。”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罗马人。
  茶叶 贵妇人的“社交密码”
  提到席卷世界的中国风潮,那茶叶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茶道文化、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其实都深受中国的茶文化影响,这种稀有的树叶还曾在海外价比金银。
  英国就曾有一位著名的“饮茶皇后”凯瑟琳,她将中国的茶叶带入英国皇室,掀开了英国下午茶文化的帷幕。她原本是葡萄牙公主,特别喜欢喝中国红茶,结婚时的嫁妆里就带上了约100公斤重的红茶和各种精美的中国茶具。
  为了满足凯瑟琳皇后的喜好,英国皇室还专门为她设置了茶室,并时常邀请贵族夫人进宫与皇后一起喝茶。茶叶也就由此成为了英国社交界的“顶流”与“社交密码”。
  科举 开启“全球统考”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国从958年开始模仿中国实行科举制,共实行了936年,是中国以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制度也最完备的国家。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曾效仿中国科举制,在本国实行人才选拔制度。
  1621年罗伯特·伯顿出版《忧郁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曾在1843年到访中国,回到英国后出版了《留华札记》,提倡模仿中国科举,建立面向全英人民开放的“公职竞争考试制度”,他说:“中国的国脉之所以历久不坠,纯粹是由于政治修明;政治之所以修明,是由于能起用贤能有学识的人。”
  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考试内容涵盖数学、法律、历史等学科知识,考试原则则保留了科举制“公平竞争”的精神内核。
  火药 飘遍世界的“中国雪”
  火药是药王孙思邈制药过程中的意外产物,并随着金丹术一并被传入了阿拉伯国家。据《阿拉伯旅行家游记》记载,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13世纪初访问了中国,在中国见到了各种火药和火药武器,并将其介绍到了阿拉伯国家。
  当时的阿拉伯人将这种粉末称为“中国雪”,即阿拉伯文中的“巴鲁得”;当时的波斯人则把火药称作“中国盐”。那时的火药主要被用于治病、金银冶炼或者玻璃制造。
  火药在大约13至16世纪间传入欧洲,对他们的军事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艺术 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18世纪的欧洲原本流行硬朗、明晰的写实风格,但中国艺术却是一种朦胧、善于留白的写意艺术,这给了欧洲艺术家们新的灵感:将优雅柔美、温润秀丽的中华美融入欧洲原有的艺术风格中,洛可可艺术由此诞生。
  英国艺术史家休·昂纳认为,洛可可风格是“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念之表现”,因此洛可可风潮在当时被称之为“中国-法国式样”。
  蓬帕杜夫人是这股“中国风”的幕后推手之一。她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她买下了塞夫勒瓷器厂,并亲自将中国陶瓷工艺与西方器型和绘画结合,设计了别具一格的“蓬帕杜花瓶”。(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