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心理]再见,“全都要”的童年

发表时间:2022-05-19 14:55:00    来源:品格少年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不幸的是,现实却与这个段子截然相反,它“逼迫”着我们一次次在矛盾中做出抉择,承担选择的后果,可以说是非常“致郁”了。但幸运的是,正是这些压在肩头的巨石,将会铺平我们的成人之路。
  故事 / 我觉得很内疚
  进入高二后,原本还挺开朗的莘尾开始对上学感到抗拒。她宁愿拉上窗帘,把自己锁进黑漆漆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呆上一整天,什么都不做。虽然她迫切希望摆脱这样的境况,却又对走出房间充满了恐惧;她强烈渴望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却也坚信自己注定终生一事无成……怀揣着这样矛盾的心情,莘尾走进了咨询室。
  在工作中,她向咨询师讲起了父母的社会成就与对她的期望,她自身对人际关系的困扰,对未来的焦虑等等话题。与咨询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莘尾偶尔会带自己的画去咨询室,展示给咨询师看,向他讲述自己对绘画的热爱,还提及了去海外学习画画的想法。
  在聊到这些话题时,她展现出了积极又乐观的态度,但在日常行动中,她却又是消极且悲观的。这样极端的反差,引起了咨询师的注意。
  莘尾在咨询中反复提及发生在儿时她和母亲之间的一次冲突,她认为自己应当为这场冲突的后果负责,但却无力承担起这份责任。因此,她始终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没法勉强自己走上母亲为她规划好的人生道路——将艺术当作爱好,考一所好大学用其他方式谋生。她渴望离开家庭,却又觉得自己应当留下,这种矛盾让她感到窒息。
  当然,这样的寥寥数语并不足以概括莘尾的困境,但在她的故事里,我们能发现一个共通的苦恼:我们总是难以做出抉择,总想既不辜负自己也不让他人失望,总害怕承担那些随之而来的后果。
  这是因为进入青少年期后,被无条件爱着、宠着、宽容着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不得不学会面对茨威格口中的现实:“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想要得到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想要的东西需要花钱买,想要被爱就需要付出爱,想要自由就得接受必要的约束……
  现实 / 进退两难的我们
  不仅是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都对青少年面临的两难抉择十分感兴趣:我们渴望自由独立,却又必须依附于父母生存;我们向朋友允诺了永远的友情,却发现人心总是处于变化当中;我们渴望特立独行,却又害怕因不合群而被孤立……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者普遍认为,当下的青少年们更直观、赤裸地面临着这些艰难的抉择。例如,为了跟上潮流,和同龄人搭得上话,我们往往非常需要手机,可父母却希望我们离它远远的。许多人陷入情绪的低潮,就是因为自己无法两者兼顾,也无法二者择一,最终干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
  建议 / 面对两难困境
  没有“完美解”
  我们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思维误区:如果我连面前的这点“小问题” 都解决不了,那我这一辈子都完蛋了!可要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二选一,是学者争论了无数年都无法彻底说服彼此的难题。连这些“人类最强大脑”都得不到解答的问题,我们这等“咸鱼”又何必为难自己呢?越长大,我们越会发现正确与错误的边界其实是很模糊的,它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三观。有人天生是“派对动物”,有人却乐得形单影只;前者难得清静,后者困于寂寥。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绝对“完美”的,也没有哪一种选择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并不会因为选择了其中一种就一败涂地。
  动机和后果一样重要
  在考虑两难困境时,我们往往更看重后果而不是动机。例如,我们往往更在意买下一件商品带给我们的快乐,而不是为什么我有购买它的欲望。在生活里,多问问“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难困境。例如:尝试去思考“为什么我想离开家庭”而不是“离开家庭能带给我什么”,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不要勉强自己立刻得出答案。
  理智、勇敢且无悔
  由于不存在“完美解”,所以每一次选择都必然伴随着遗憾。在做选择之前,需要保持理智,全面分析每一种选择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如果觉得自己无法考虑得面面俱到,可以求助家长、老师、朋友,权衡其中的利弊、承担责任的能力等因素。虽然遗憾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组成部分,但经过全面考虑后,我们勇敢做出的那个选择,至少能让自己不感到后悔。(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