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美育]季节之美 一年之绩在于冬

发表时间:2022-01-06 11:00:00    来源:品格少年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意味着万物生气开始闭蓄,气候也由秋季的少雨干燥转变为冬季的阴雨寒冻。谚云:“立冬补冬,补嘴空”,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人来说,结束了一年的辛勤劳作,正到了犒劳家人的时候,所以古人往往会利用这段时间祭祖饮宴、休养生息。
  谁说古时天更寒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认为古时冬季更为严寒,实则不然。因为气候是有一个循环往复的冷暖交替周期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经历了4个寒冰期:第一次为西周,《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五胡因严寒内迁而乱华;第三次为两宋时期,金蔡珪《撞冰行》:“扬锤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 记载的就是金朝使臣到杭州需预备铁锤破冰开路的事;第四次是明末清初,长达500年的小冰期诱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干旱、蝗灾、鼠疫等),以致人口锐减。当时的寒冷程度,清朝诗人王樾曾记载:“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反观与之相对的4次温暖期(夏商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末元初),大多盛世繁华、歌舞升平。可见气候冷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之大。
  古人是这么过冬的
  在物质条件相对缺乏的古代,人们都是如何御寒的呢?那你可别小瞧老祖宗的智慧:首先是住,古人常以火墙、火塘、火炕、地炕等方式御寒,这些方式至今都还在北方的农村地区大量存在。与此同时,汉初还发明了椒房,取的就是花椒味道的辛辣,来刺激人体的燥热,最终达到御寒的效果。衣着方面,皮毛制品在贵族间备受推崇,而穿不起皮毛的平民百姓,则取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成纸裘,可挡风寒且造价便宜,与之类似的还有纸被、纸帐。饮食方面,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火锅与酒,可谓冬日取暖之必备,白居易冬日访友,直言“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冬日里偏爱火锅的乾隆,更是创下了一年吃200多顿火锅的纪录。出行方面,宋朝出现了暖轿,厚呢作帏、前挂门帘,轿内放置火盆,十分温暖舒适。用品方面,手炉、熏笼、汤婆子、炭盆,从布衣到皇族,各有各的取暖妙招。
  那个凛冽而多情的冬
  冬季是最能磨砺意志的时节。从北国的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南方的“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冬日的苍凉肃穆总会让人生出与自然环境相抗争的勇气,也让人更加珍视身边那些被收藏起来的美好与生气。郁达夫将江南的冬景描绘为“一种明朗的情调”,因为那些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不但感受不到岁时的肃杀,还可以饱觉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这是冬季的自然之美。朱自清笔下的冬则又是另一幅场景,因为冬季的冷冽,人们更热衷于围炉取暖、相聚一堂,将彼此间的距离拉近。热腾腾的饭菜蒸腾着袅袅青烟,对着故人叙着旧情,所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是冬季的人文之美。到鲁迅笔下:“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这是冬季的希望之美。可以发现,历代名人总是不吝于对冬的赞美与推崇,毕竟这个看似凛冽的冬天,实则烂漫而多情,恰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所言:“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文/王亚军)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