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品格·榜样]年度风云少年:创新不是选择是必需

发表时间:2021-03-19 11:29: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年度风云少年,她实至名归
  可能有人会产生质疑,一个15岁印度裔女孩凭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其实这不是她第一次因为科学家的身份走上领奖台,2016年,拉奥在新闻上看到了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水危机的消息,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她开始研究如何测量水中含铅量,并开发了一种名为“特提斯”(Tethys)的碳纳米管设备;2017年,拉奥因此赢得了“探索教育3M青年科学家挑战赛”;2018年又被授予“美国环境保护署主席环境青年奖”。
  拉奥除了利用技术解决饮用水污染,还开发了一种基于基因工程的诊断工具,用于处方类阿片药物成瘾的早期诊断。不仅如此,她最近的一项最新发明kindly(友善)也引发巨大关注:这是一款有助于防止网络欺凌的软件,它有一个应用程序和一个Chrome(谷歌浏览器)扩展,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阶段检测网络欺凌。拉奥通过硬编码一些会被认为是欺凌的词,然后引擎开始调取这些词,并识别出相似的词。孩子们也有情绪,有时也需要发泄,所以他们可以把Kindly(友善)安装到手机上,当输入一个单词或短语,如果程序识别出它代表欺凌,他们可以选择重新编辑或直接发送。由此可见,这款软件的目标不是惩罚,而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重新考虑发言的机会,这样他们就知道下次该怎么做了。最重要的是,这款软件的使用反馈还不错,很多青少年都明白了使用Kindly(友善)的最终目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我们的世界,需要创新者
  刚满15岁的拉奥有个远大的理想,她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成为创新者,因此她建立了“全球创新社区”。拉奥从小就是个胆大的女孩,她喜欢解决问题,敢于尝试各种事物。新社区的建立,让她有机会把她所看到的、有用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不仅如此,她更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跟她一起做。
  “全球创新社区”其实是从一个简单的演示和课程计划开始,然后又增加了学生可以做的实验和竞赛,团队的成员逐渐增加,直到现在拉奥已经可以跟农村学校、STEM组织的女孩们、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以及上海国际青年科技集团和伦敦皇家工程院等更大的组织合作,举办创新研讨会。最近拉奥还实现了指导3万名学生的目标,这让她异常兴奋:“我要求参会者能在45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内,想象一下如果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你能做什么?和我一起工作的学生,他们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只要给他们一些火花,他们就可以开始搭建并最终改变一切,这就意味着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想要找到解决方案的人。在每次研讨会结束时,每个人都能找到马上就能着手做的事情。我希望所有孩子能通过自己所做的工作,意识到创新是一种必需品,而不是一种选择。”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找到信心把一个想法向前推进是很困难的,15岁的拉奥却能不遗余力地帮助每一个年轻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他们走下去的动力,实属难得。
  如果我能做到,任何人都能做到
  拉奥从小就喜欢研究科学相关的知识,因为她一直就是想让别人脸上绽放笑容的人,每天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开心。所以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索如何把积极性和社区带到居住的地方;在二三年级的时候思考如何使用科学和技术来创造社会变革;10岁的时候和父母提出要求想在丹佛水质研究实验室研究碳纳米管传感器技术,当时她的父母都惊呆了。拉奥知道,科研的相关工作很快就会交付到她们这代人手中,如果没有其他人愿意做,那她就要去做,她还特别想给大家传达一个信息并鼓励大家: 如果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任何人都能做到。
  现如今的青少年,不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东西,应该去质疑、去反驳。面对时下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拉奥认为:“有些问题不是我们造成的,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解决。比如气候变化、科技带来的网络欺凌。有问题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找到我们热爱的一件事,然后去解决它,即使是很小的东西。虽然不是每件小事都能带来改变,但也不要因为总想着做大事而感到压力。”大家在之后的人生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做的太多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你会因此而不知所措,止步不前吗?面对这种情况,你完全可以换个思路: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专注于一个使你感到兴奋的问题并解决它就够了,何必把压力都强加在自己身上呢?
  人才,不应安于现状
  清华大学前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著名学者施一公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这一届,清华有2251位本科生,毕业后,有1600多人都去了美国,现在大部分还待在美国。我们这么多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到了国外,能脱颖而出的却非常少。我在普林斯顿当助理教授的时候,去跨国制药公司参观,接待我、和我交谈的都是白人,而在这个公司打工的,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人,他们是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的学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于他们的老板。可是他们却安于现状,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这里面其实是两个事实: 其一,我们中国最一流的人才,有很多去了国外,且没有回来。其二,中国一流的人才,非常满足于过个人的小日子,做远远低于他们实力的工作。
  其实,在国内也是一样。最优秀的人才,很多都是“为了尽快实现个人财富自由而奋斗”,这个目标没错,但应该在“从事自己热爱且对世界有益”的前提之下。(李彦衡 《品格少年》)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