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者和学生而言,毕飞宇是作家与教授,而对于家庭而言,他更是丈夫与父亲。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毕飞宇不断反思过往经历,吸取着经验与教训。他说:“我不苛求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只是希望与孩子没有时差,只要他需要,我便一直都在。”
别让孩子丢了原始的本真
毕飞宇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与现在的孩子相比,那时没有上不完的培训班,有的是数不尽的山水和乡韵。回想起童年,毕飞宇说:“那时的我虽没有受过太多的学校教育,但不代表我的童年失去了教育,因为我拥有一位绝好的老师,那就是大自然。”毕飞宇认为,乡村带给人的不仅是生活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能力的发展。他说:“在我小的时候,家的概念其实涵盖整个村落。每天放学后,我们会在村子里四处乱窜,玩累了就在同伴家吃住,这让我们很早就学会了与人相处,也自带社交属性。”
在毕飞宇看来,儿子与自然是缺少联结的。一次父子俩外出时,毕飞宇很自然地说:“下个路口向南拐。”儿子惊讶地问道:“老爸,好神奇,你怎么知道哪里是南?”听到孩子这样说,毕飞宇感到有些心酸,因为对于从小在乡下长大的自己而言,迅速辨别方向早已是种生命本能,并非什么神奇力量。于是,毕飞宇常带儿子去户外撒野,避免孩子忘却了原始的本真。而且,在儿子高中毕业时,毕飞宇陪他一起去支教,让孩子近距离感受与亲近乡村生活。
亲子间的事也需要说清楚
毕飞宇进入大学后学会了抽烟。一次,父亲来看望他,发现了枕头下的香烟。毕飞宇本以为会被批评,但父亲只是在沉默许久后,抽出一支香烟,并给他点上了。毕飞宇因此很受感动,自认为父亲不仅默许了自己抽烟,也认同了自己的成人身份。可事实上,父亲当时那样做,只是不想儿子在室友面前难堪,并无默许与认可之意。此事带给毕飞宇很大触动,他发现亲子沟通光靠默契是不行的,遇事需要说出来与聊明白。
于是,毕飞宇曾对儿子说: “囿于当年的特殊环境,你爷爷和你爸爸交流得不算很好,你和爸爸的环境比当年好太多了,我们可以交流得更加充分,不是么?”生活之中,毕飞宇常带儿子去运动与遛狗,在随时交流中保持联结。而当需要聊些严肃的事情时,毕飞宇则会说:“爸爸请你去喝杯咖啡吧。”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子有种成人感,可以平等与自己交流。毕飞宇骄傲地表示:“虽然我和孩子之间常有观点冲突,但是沟通渠道一直保持畅通。”
孩子的成长急不得催不动
在毕飞宇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曾有这样一个插曲。因为听说孩子的说话与识字能力可以同时发展,毕飞宇从儿子六七个月大时,便开始对其进行“特别”培养,儿子每说一个字,他就会写在墙上,并让儿子辨识。结果,儿子真的在学说话的同时认识了很多字,不到4岁就能读报纸了。可是,当儿子长到七八岁时,反而痴迷起了三四岁儿童的玩具,毕飞宇这才发现孩子是在自我补偿,试图找回因跨越式发展而错过的快乐。他悔恨地说:“孩子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每一步都急不得也催不动,否则只会带来伤害与破坏。还好我及时停止了错误行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毕飞宇觉得儿子在文科上更有天赋,但是当孩子表示想去美国学习理工科专业时,他依旧表示了尊重,并以儿子为傲。他说:“正如当初我的父亲希望我学工科,而我选择了文学一样,这说明谁也不能掌控他人的命运,哪怕对方是你的孩子,教育的道理本就如此简单。”之前,法国文化部授予了毕飞宇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在颁奖礼上,儿子担任了他的英文翻译。望着眼前这个日渐成熟的自信青年,毕飞宇感到由衷的欣慰与喜悦。
家教风向标
教育的过程充满探索与反思,智慧的父母需要懂得放慢脚步,给自己留出观察与思考的空间,从过往经历与他人经验中汲取营养。同时,也需要不惧怕犯错,懂得主动向孩子认错与道歉,随时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养育方式。(文/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