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育儿·随笔]孩子“坏”,是在寻求爱和关注

发表时间:2022-08-22 17:35:00    来源:育儿周刊
  昨天有个读者咨询我,说自己和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在老家养。爷爷奶奶告状,说孩子偷爷爷的钱。
  她和老公听后非常生气: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然后两人回老家,轮番上阵,狠狠打了孩子。结果,刚回城上班,又接到老人电话:“孩子去亲戚家玩,又偷了亲戚50块钱。”
  仔细询问后,发现孩子偷钱背后有着深层原因。最初,他以为“爷爷的,就是我的”,在家拿了爷爷100元。谁知道爷爷发现后,不仅骂他“小偷”,还让爸爸妈妈从城里回来,狠狠教训了一顿。可爸妈揍完后,心里又非常内疚,马上带着孩子去镇上买好吃的、好玩的。
  也就说,整个事件里,男孩正处于金钱观和边界感建立时期,尚未把“偷”和“拿”区分开来,也没收到“拿钱是需要经过大人同意”的引导。相反,孩子收到的讯息是:拿了别人的钱,就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哪怕被揍一顿也能看见他们,牵到他们的手,得到很多爱。
  这样一来,“拿别人的钱”就成了孩子吸引大人注意、博取大人的爱和关注、呼唤爸妈回家陪伴的手段。这也是很多没有得到足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都特别喜欢采取的“伎俩”。犯错,只是他们的手段,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犯错或使坏时,先别给他贴上“坏”“偷”的标签,更不要急于用棍棒让他认错。而是回到他身边,多关注孩子内心需求,给他关注和回应,温和地教他生活中基本的处事原则,陪他成为一个内在有安全感、懂边界、有力量的人。(自由撰稿人 刘娜)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