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对教育颇有见地的父亲联系本栏目,向我们讲述了一则家庭故事——故事里,他的女儿用智慧和爱心,弥合了他与妻子之间的裂痕。
因“教育方式”产生分歧
因女儿的教育问题,我和妻子大吵了一架。
我主张以快乐教育为主,拒绝给她灌输拼音、算术等所谓“幼小衔接”的内容,当时女儿还小,妻子也就由着我。女儿上小学后,妻子发现别的孩子大多掌握了拼音,有的甚至还会 100 以内的加减法,她开始焦虑:安排女儿放学回家必须先认、写5个汉字,做20道算术题后才能吃饭,饭后还要对照拼音读一篇500字左右的绘本……我告诉她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揠苗助长不可取,她完全不听。
一次,女儿不认识一个反复教过、但换了位置的字,妻子顿时怒吼:“怎么这么笨!教了几遍,怎么换个地方就不认识?”胆小的女儿吓哭了。我心疼女儿,回击道:“她还小,不认识很正常!你小时候难道教几遍就会?”妻子被激怒,我们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双方都不理智地让对方离开这个家,别再回来!
第二天,我打算在办公室住下,女儿看我没回家便打来视频,还没开口就已哭成泪人。她问我原因,我说“爸爸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女儿更伤心了,她说:“那是妈妈的气话,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不能不回家。”
因心里还有气,我并未马上动身,片刻女儿又打来视频电话询问,直到看我收拾东西才挂断。到家后她们还在外面吃饭,我便出去遛狗,这时女儿让我赶快回家,她要召开家庭会,我笑了笑没太在意。
女儿搭起“沟通桥”
回家后,女儿抬个小板凳坐在我们面前,严肃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开个家庭会,小孩都不希望生活在吵闹的家庭,你们吵架已经伤害了我,要道歉!”
说完她静静地看着我们。看到女儿故作严肃,我有点忍俊不禁,但她的话确有道理。我和妻子对视一眼同时说:“对不起,宝贝!”
女儿接着说:“你们的矛盾都因我而起。爸爸不想我学得太累,但我已经上小学了,妈妈教我一些知识也是应该的,不过绘本能不能短一点,太长的我真的读不了。”
女儿的话完全不像是从一个6岁多的小孩口中讲出来的,不偏不倚两不得罪,同时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女儿。她继续说:“吵架不能解决矛盾,更不能离家出走,今天你们都可以说出意见,但发言之前要举手,等人家说完才能发言,你们明白吗?”
“明白!”我和妻子一齐回答。老实说,听完女儿的话我震惊了,她宣布的这几条完全暗合《罗伯特议事规则》,她一个小孩怎么会懂这些呢?
解开芥蒂,重启幸福
妻子举手示意,站起来说道:
“首先我觉得你爸爸最近脾气怪,动不动黑着脸;其次我不认同他的理念,他虽是高材生,但当年的情况与今天不大相同,现在如果你不课外加把力,距离会越拉越大……”
对妻子的话,我不置可否。举手得到女儿同意后,我起立发言:
“脾气古怪是因公司内部调整所致,至于‘黑脸’是写文章陷入了思考。说回教育,我还是坚持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希望女儿把学习当成乐事。”
对我的发言,妻子先自我批评不该拿言语挤兑我,也会照顾我和女儿的感受,减少一点学习量……
女儿看我们都充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做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认为家庭会议的目的已经达到。她让我站起来看着妻子的眼睛,为离家不归一事道歉。我乖乖地站起来,看着妻子说道:“对不起!以后不会这样了。”
妻子走过来抱着我和女儿,泪流满面:“我也有错,我们一家人和和睦睦地过日子吧!”
一场家庭风波,就这样被女儿轻轻化解了。
编者按
本是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家庭纷争,却被女儿举重若轻般的“家庭会议”化解,最后的结果令人莞尔。情绪稳定、思路清晰的女儿,用“平等交流、真诚关爱”这一法宝,激活了彼此间对家人最深切的关爱,值得我们深思。(文/张明 整理:任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