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呈现:
青青(化名)的牙医最近有点惶恐,她不记得自己是否说了什么过头的话让青青难受。
11岁的女孩青青陷入了对自己外貌的否定当中,他人说的某句话,她都会以为是在影射她长得丑。因此,她很少和同龄人玩耍,她性情孤僻,经常戴宽沿帽、系围巾,以此来遮掩面部。
妈妈经常悄悄提醒别人,千万别说“青青不好看”这样的话,否则她就会关在屋子里哭。青青两年前开始牙齿正畸,牙医应该说过“矫正后下颚会更美”这样的话,她不知道当初的话是否刺激到了青青。
青青眼睛不大,间距较宽,前额因为毛囊的问题头发稀少,妈妈说长大之后可以调整的,但她情绪依然低落。妈妈回忆女儿刚入小学时,在女儿的要求下替她买过发片粘到前额,可是有淘气的同学发现端倪后,扯过她的发片,自那以后,她就格外在乎自己的外貌……
妈妈很焦心,认为这已经影响到青青的身心健康,可是她除了提醒身边人外,几乎无计可施。
心理咨询师建议:
人的自我认知建立,是要依靠外部评价的,新生儿对自己没有概念,依赖身边抚养人话语、目光的倒映,才慢慢拼凑并统合起自己的形象。母亲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人,是这个外部评价中重要的一环,她对孩子的态度至关重要。
青青的牙医不用感到惶恐,她对青青的评价没有攻击性,“会更美”甚至是修复性和充满了正向意图的,因为这3个字的语言逻辑是,“原本就是美的”,所以才能“更美”。如果这样积极的话语都对青青产生了负面作用,其实主要是因为在面对外部评价时,母亲的态度。
母亲“经常悄悄告诉别人,千万别说青青不好看”,这“别说”两字,本身就意味着母亲的拒绝和否定。该话的语言逻辑是,“我也觉得确实不好看”,所以你们“别说”。青青正是敏锐捕捉到了这点,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要想改变青青,首先母亲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也许别人认为你不好看,但是这不重要,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在我眼里就是好看的,别人的看法不影响我爱你,哪怕全世界都不喜欢你,我也坚定地爱着你。
徒劳地扑灭周围乱窜的火星,不如牵着孩子的手,陪她经历虚幻之火的灼烧,一起走过外貌评价这样的幻象,去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心理咨询师/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成都市金沙小学心理中心主任 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