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心理阳光坊]妈妈只对哥哥好
发表时间:2022-07-05 14:09:00 来源:品格周刊
故事呈现:
这是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
主人公小名欢欢,可她过得一点也不欢快,她跟同学说:“妈妈和后爸才结婚,后爸带来一个小哥哥,妈妈对小哥哥很好,我不服气,明明我才是她亲生的孩子!”
一次,欢欢亲爸买了特产来看欢欢,但妈妈直接就分成了两份,送一份给小哥哥吃,这让欢欢很憋气。不过她没有表现出来,害怕后爸不高兴。
老师跟欢欢妈妈聊到这件事时,妈妈很诧异。她当然爱欢欢,不过对丈夫的儿子,她会给予更多关注,毕竟她担心别人认为后妈不好。但她没想到外表快活的女儿心里却有了隔阂。
回家后,欢欢否认她在学校说的那些话。妈妈知道女儿不好意思承认,但她希望能够修复女儿受伤的内心。
心理咨询师建议:
欢欢没有如名字所愿那样成长,在她的世界里,情感支持是匮乏的:妈妈构建了新家庭,男孩的存在让欢欢有了危机感,这个危机既存在于意识层面,也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她产生了强烈的情感需求,想要母亲的袒护——“明明我才是亲生的!”
但对母亲来说,她的思考更多处在理性的维度:欢欢的东西要分走一份以示“公平”,关注男孩是因为“担心别人认为后妈不好”,这些都是理性维度的概念。面对母亲的理性,欢欢的情感被压低,孩子的情绪反应不得不屈从成年人的理性——这当然不对!
母亲首先要照顾欢欢的情绪。在她需要时给予回应,哪怕是一点点明里暗里的偏爱,都能让欢欢的世界多一抹亮色。如果欢欢亲爸给欢欢带了东西,请全部送给欢欢。如果她不愿意分享,母亲可以再买一份同等的礼物送给男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蹲下来,看到孩子。(心理咨询师/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成都市金沙小学心理中心主任 杨眉)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