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鲁迅)
学《故乡》时,很多人都对曾经明媚的少年闰土变成了唯唯诺诺的沧桑大叔感到诧异。闰土和鲁迅为何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他们的友谊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来看看少年的表达吧。
《少年闰土》迎来续集
至今犹记得《少年闰土》里那个明媚的少年郎:他简直是乡村百科全书,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尤其是月夜里,项戴银圈的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画面,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可谁知再次看到闰土的身影时,他已经全然变了模样。见到昔日的玩伴,他不再热情回应,而是止步于身份地位,恭恭敬敬地叫鲁迅“老爷”,还对过去的岁月盖上一句“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只这一句,我们就都明白:两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了。
友谊的开始与结束
这段关系看起来是闰土画上的句点,但这真是闰土的责任吗?细细想来不算。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年少时备受父母重视的闰土不懂这些差异,在他眼里,鲁迅就是一个同龄人,所以可以毫无顾虑,这也是他们友谊建立的基础。
可长大后,闰土扛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也渐渐领悟了那些制度与规矩。他知道,如果不遵守,生活会难上加难,于是他渐渐习惯了卑躬屈膝、唯唯诺诺。所以再见鲁迅时,闰土再怎么心潮澎湃,也不敢轻易逾矩。因为他知道,一旦被发现,鲁迅这样的富家少爷不会被说什么,可自己会面临无休止的嘲讽、责备,以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规则如此,闰土无能为力。当一段关系存在不平等时,自然想抓也抓不住。
友谊为何无疾而终
其实我们现在的时代一样有说散就散的友谊。就像我小学时有一位很好的朋友,自从进入中学学习后距离就远了,话题也变少了,甚至有时在路上碰到,也如陌生人一般。我们之间不存在不平等,为何还会这样?再次阅读《故乡》,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
首先,当两个人分开,生活不再产生交集,自然会生出很多差异,你去的地方他没去过,你关注的话题他不曾参与。就像鲁迅与闰土,小时他们可以一起兴致勃勃去抓鸟,可长大后鲁迅关注的是国计,闰土关注的是家庭,走的路不一样,友谊自然难以维系。
其次,友谊是要经营的,没有谁会在原地等谁,你不争取就只能目送。就像鲁迅和闰土一别几十年,这些时间产生的隔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破。更何况鲁迅也没给闰土提供足够的支持,又如何能让他放下心防?
最后,再好的朋友,也只能陪我们一段路,如果无法抓住那就学会放下。或许会留下遗憾,但只要铭记最美好的时刻就够了。
延伸 闰土后来怎样了
闰土原型叫章闰水,因父亲去世早,他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接替父亲在周家帮工。后来他被周家辞退,只得变卖土地,靠做工和当佃农维持生计。但那个年月连年饥荒,再加上苛捐杂税,生活的重担压垮了他,最终,57岁的闰土因无钱医病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