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藤野先生》(鲁迅)
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鲁迅一生各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作品里,《藤野先生》是风格闲淡,充满温情的一篇。那么,藤野先生后来怎样了?他和鲁迅是否联系上了?
笔下凝结半生思念
鲁迅1902年赴日以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是该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刚到异国他乡的鲁迅,总是免不了有些自卑和迷茫。只有藤野先生对他非常照顾。
1926年10月,已是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鲁迅,写下了这段求学日本的青春时光,平淡的叙述里,满是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
当鲁迅的日文版文集要在日本出版时,他多次嘱咐出版社,一定要把《藤野先生》收录进去,希望恩师能看到。他还多次委托日本友人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死前床头还摆着藤野先生的那张照片。
被自卑隔阂的友谊
让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原名藤野严九郎,生于1874年,1903年到1915年间,在仙台医专任解剖学教授。1915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而失业。他只能回到老家福井县,开了个小诊所。他收费非常低廉,甚至经常免除病人医药费,日子虽过得捉襟见肘,但在当地颇受人尊重。
1935年,藤野先生的长子藤野恒弥就读于一所高中。有一天,藤野恒弥的国文老师发现其父亲好像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由此,藤野先生也终于看到了《鲁迅选集》。
那本文集的卷首印有鲁迅先生的照片,藤野先生拿放大镜慢慢看了许久,最后合上书卷,对儿子说:“写的是我,但你不要跟别人说。”虽然藤野严九郎的大名在中日两国被读书人津津乐道,却没人知道真正的藤野严九郎在偏僻的山村勉强谋生。
天人永隔徒留遗憾
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死讯占据日本各大头条。当时藤野先生看着报纸上鲁迅的遗照,把报纸举过头顶,拜了几拜。
当年底,鲁迅的朋友小林茂雄找到了在家乡行医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这才知道,原来这些年,鲁迅一直在找他,还想能见他一面。
藤野先生潸然泪下,悔不当初。受媒体之邀,藤野先生写了一篇短文《谨忆周树人君》。在他的回忆里,32年前的周树人君是这样的:“周君身材不高,看上去人很聪明。”藤野先生早年学过汉语,对中国文化很尊重,一生都认为“中国是将文化教给日本的先生”,因此他初遇鲁迅时就很有好感。
藤野先生遗憾没有和鲁迅早些联系,却又隐约说出了自己的原因:“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30多年的师生情谊,落得如此遗憾的结局,就像当年藤野先生在送给“周树人君”那张照片背后写下的字一样:惜别。(文/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