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菲》
作者:[爱尔兰]莎拉 · 克罗森
译者:毛蒙莎
出版:九州出版社
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女,一个不断遗忘生活的老人,她们因“托菲”相遇,串联起了彼此的生活,互相治愈。托菲告诉我们 :爱与友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诞生。
消磨殆尽的期待
爸爸的问题从来不是真正的询问——它们是要求,是批评,是陷我于惶恐之中的武器。他的每个不满我都要全力以赴去化解。
艾莉森的母亲在她襁褓时去世了,父亲喜怒无常,总会找理由用家暴宣泄情绪。
与父亲相处时,艾莉森永远不知道自己说什么话或做什么事会突然触犯到他。她不敢交友、不敢跳舞、不敢欢笑,小心翼翼地扮演一个听话的女儿,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
但哪怕只有一丝希望,艾莉森依旧幻想着父亲有一天能学会爱她。直到熨斗烙在脸上,剧烈的灼痛让艾莉森彻底对父亲失望。
她要离家出走,离开这个没有温暖和爱的地方。
释放真实的自我
她认为托菲(toffee不译作姓名时译为“太妃糖”)才是我,于是我不再纠正,反正我挺喜欢那种甜蜜而坚硬的感觉,以及做个名字耐咀嚼的女孩,一个能让人硌掉大牙的女孩。
艾莉森决定去找继母凯莉——一个曾与她一起期待父亲能改变,但比她更早失望而离开的人。
来到住址,艾莉森发现原来凯莉早已搬走。正当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哪时,被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独居老妇人玛拉误认成托菲留了下来。
她们一起吃饭,一起娱乐。艾莉森成为托菲给玛拉不断遗忘的生活注入了活力,而艾莉森也在与玛拉的互动中逐渐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抚平了那颗身心俱疲的心。
艾莉森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欢笑、舞蹈,尽情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何处才是家
没有永远的告别,除非你能抹去你曾知晓的关于某个人的一切,以及你曾经从那个人身上感受到的一切。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艾莉森无疑是不幸的,遭遇了一个暴力的父亲。但好在童年时她有继母凯莉的关爱和陪伴,离家时又辗转遇到了善良质朴的玛拉。尽管凯莉和玛拉与艾莉森没有血缘关系,但她们都是艾莉森成长过程中的避风港,而真正与艾莉森血脉相连的父亲却是伤害她最深的人。
何处才是家?有爱,愿意理解你、善待你的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家。
知否:玛拉记忆里的托菲
作者直到最后也没有透露托菲的真实身份,或许是玛拉少女时代的闺蜜,或许是她死去的姐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玛拉和艾莉森共同创造了一个新的“托菲”,一个超越身份和过去、连接彼此的存在。(文/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