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们始终活在人际关系之中,因它受伤,也被它治愈。《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救赎、相互治愈的邂逅故事……
当“乡巴佬”遇上文学
日耳曼·查兹在其他人眼里是个典型的“乡巴佬”,他说话粗俗,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只能干最简单的体力活,认识的单词也很有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
日耳曼有个不幸的童年,母亲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意外怀孕生下了他。他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似乎也不爱他,总用“它”来称呼日耳曼。学校里的老师还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弄他,说他蠢笨,朋友们也时常吐槽他“没有文化”。幸亏日耳曼有个深爱他的女友,但童年的阴影和强烈的自卑感,让他始终没有勇气成为丈夫和父亲。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日耳曼在公园里邂逅了一位会和他一起数鸽子的女士玛格丽特。这位年逾90的女士穿着得体,谈吐优雅,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日耳曼对公园和鸽群的爱让玛格丽特想起了《鼠疫》中的一个片段,于是她在日耳曼面前朗读了那段文字,并让这位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眼中“无药可救”的“乡巴佬”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有书和“花”的日子
自从认识了玛格丽特,日耳曼就常常在午后去公园,听她读几段文字。他们一起读完了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从不读书的日耳曼开始尝试在睡前读上几页书,还在和朋友聊天时引用了其中的句子,这让朋友们很是惊讶。
日耳曼儿时被老师看作一无是处的“蠢蛋”,连最简单的句子都能读错的“大傻瓜”,但玛格丽特却温柔地给予了他肯定。她告诉日耳曼:他是一个很出色的读者,孩子们正是从听故事开始学习阅读的,而他拥有卓越的听觉记忆。
一次,日耳曼问玛格丽特,如果一个孩子不被自己的妈妈所爱,那该怎么办?玛格丽特想了想,温柔地回答:“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那一切都还在等着被他发现,不是吗?”
我们让彼此完整
玛格丽特和书帮助日耳曼渐渐走出阴影,他发现母亲是爱他的,只是她不知道如何去爱。他终于放下心结,做好了成为父亲的准备。
在了解到玛格丽特快失明后,日耳曼鼓足勇气走进了图书馆,借来一本简单的书,并在女友的鼓励和帮助下一遍遍练习朗读,希望能成为玛格丽特的“眼睛”。他还将老无所依的玛格丽特接回了自己家里,让她能度过一个安逸的晚年。
缺爱又自卑的日耳曼和形单影只、居无定所的玛格丽特,他们的人生都曾有所缺失,但正是彼此的邂逅,让他们渐渐变得完整。玛格丽特给了日耳曼温柔的肯定,正视了他身上的种种优点,循循善诱地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他;日耳曼则回馈给玛格丽特以温柔、善良、真诚和爱。他们都毫不吝啬地将自己身上最美好的部分给予了对方。
作家尤金·奥尼尔说:“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美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修补我们的针线。 (文/刘一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