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与美容相关的产业中,普遍出现了消费者低龄化的趋势。不少青少年走入了医美机构的咨询室,将零花钱花在了购买彩妆上,迫切地渴望变得更美。我们不难理解大家对于变美的热情,可为什么只有“美”才是好的呢?
爱美可能是一种天性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几十甚至上百个熟人或陌生人,我们的大脑为了能尽快地将这些人区别开,就会倾向于给他们贴上一些简单的标签。比如:美、丑、善良、小气……因为我们一眼就能认出一个人的美,所以它是其中最直观、最令人深刻的标签之一。
除了爱给人贴标签外,我们的大脑还有另一个小毛病:它会因为一个人的某个品质,就放大他身上的其他品质。这个小毛病被心理学家命名为“光环效应”,有点类似中文里的“爱屋及乌”,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很美时,我们往往也倾向于认为他聪明、有趣、有情调……并被他吸引。
心理学家还特地在1972年做了一个实验,将3张照片拿给参与者看,让他们根据照片判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实验发现,人们往往认为“美人”拥有大多数积极特征,并对他们有更高的期望,我们也会给“美人”更多的证明自己的机会。
从结果来看,我们的大脑的确是更偏爱美的,但我们却很少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美”?
“美”是一种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追捧的“美”,都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概念。
研究表明,彩妆如粉底、眼线、腮红等,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的物品,这恰好也是彩色电影开始流行的时期。这或许可以说明,女性的审美标准受到了大银幕上的明星们的影响。如今,社交网络的流行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很多人觉得只有那些受到更多人称赞的面孔才是美的,并不惜一切地模仿它们。
还有进化心理学家指出,越是熟悉的事物,我们越是容易认为它是美的。我们的祖先为了在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中生存,不得不警惕那些陌生的事物,毕竟它们很可能是敌人或入侵者。而熟悉的事物则带给我们安心舒适的感觉,因此它充满了吸引力。由于我们都很熟悉那些常常出镜的明星的脸,也就自然而然地会相信他们是“美”的了。
由于我们无法拥有和明星一模一样的脸,面对这些被创造出来的“美”时,就往往会感到痛苦了。
用思考拥抱“美”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这些影响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指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有些“扭曲”的,它主观,且往往充满偏见。为了破除这些偏见,我们得问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是美的而那不是?为什么我觉得它美或者不美?为什么我相信它比其他的事物或人更美?
如果我们感觉很难理清头绪,那不妨问问自己的亲朋好友:什么是你认为美的事物?为什么你觉得它美?在问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平时就和我们性格爱好差异很大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些特别的答案。
或许爱美是一种天性,但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能够学会如何接纳各种各样的“美”,理解、尊重并欣赏这些或许截然不同的 “美”。(文/刘一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