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品格·心理]我想要抱抱那时的她

发表时间:2021-06-22 10:45: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或许大家都对这句话有所耳闻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在中国民间也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3 岁看大,7 岁看老”。童年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恰逢国际儿童节,不妨让我们来一起回顾童年,了解一下童年与自我成长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事开始的地方
  如果将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本小说,那么童年显然就是一切故事的原点。虽然心理学家之间总是争执不休,但在童年对人一生影响重大这点上却难得地达成了共识。即使是“不近人情”的约翰·华生,也认为童年是训练一个人的最佳时期。童年是我们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许多能力都在这时习得,自我意识也形成了。我们发展出初步的独立性,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我们还是依赖父母,因此一谈到童年就容易联想到“原生家庭”。但无论如何,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们知道了自己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开始独立地与朋友游戏。这一切都促成了我们性格的形成。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说,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正如一个故事的开头永远都是读者心中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
  令人厌弃又眷恋的童年
  当我们提起童年时,往往会带着很复杂的情感,尤其是在青少年期时。我们一方面希望将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与幼小的儿童区分开,讨厌孩子气、幼稚、不成熟等评价;另一方面我们又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这种矛盾的情绪将伴随我们很久,我们既想快点儿实现与父母的分离,但又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照。在回忆童年受到的创伤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悲伤——因为无法平息的痛苦,和愤怒——因为自己当时的“无能”。这或许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童年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深,它是我们无法割舍又令人怀念的故乡,也是我们必须背负着前往远方的事物。
  无法忘却的创伤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句话,童年的创伤真的需要用一生去愈合吗?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写道:“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荷兰内梅亨大学的两位教授在做过一系列研究后发现,一些经历过动荡童年的人能够更好地洞察、监控威胁,同时对负面事件有所警惕,他们在压力环境下发展出的适应能力,恰好在成年后派上用场。心理学家比安奇认为,在压力环境下成长的人更懂得变通、对环境变化更敏感、适应性更强,失败后能够更快地探索其他可能性、发现新的解决方案。童年创伤带给我们的痛苦刻骨铭心,但也带给我们另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创伤是难以被忘却的,但也不应去扩大、宣扬它所带来的痛苦,不应忽视它所带来的改变,和对我们的积极影响。如果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感到痛苦,不妨尝试着去与过去的自己建立连接,以一个年长者的身份去保护那时的自己、给自己以善意。像某位来访者一样,在被问及如果回到过去遇到当初的小女孩,会对她怎么做时,她说“我想过去抱抱那时的她……”。(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