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大多数现代哲学家都是垂钓者,究竟是什么样的运动让思想家、哲学家们如此动情?飞钓爱好者Tiffa,今天和大家聊聊她眼中的飞钓。
绝对优雅的户外运动
说到飞钓的历史,这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末,罗马作家Claudius Aelianus曾经描述在马其顿的阿斯翠斯河(Astraeus River)中,有钓者用羊毛与两根公鸡下脖的羽毛所扎成的钩子来诱骗鱼儿上钩,这被认为是一种最早出现的使用飞蝇毛钩来钓鱼的叙述。
关于用来诱钓鱼的假蝇,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这种假蝇制作就成为了一种微型艺术。假蝇扎制大师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会让鱼上钩的作品,绝对可以归入“天真艺术”派,似真亦假。用天然羽毛+人工材料制作的钓鱼钩本身就是艺术品。
与飞钓相识相爱
2015年,亲历了车载露营和次年的重装徒步,在野外的探索让Tiffa的精神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从此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对户外生活着迷。
学艺术的人,想要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会很耗费精力。有时候会忘我地在工作室泡一个月都不出门,就像把自己掏空了一样。
回到大自然生活一段时间,可以让身心重获能量。往往在情绪比较低落时,Tiffa会说:“去找能量吧。” 于是她会去森林露营,呆上几天。露营是获取能量的低阶版本,徒步则充盈量更丰富,是高阶版。
缘起户外,继而使得她对野外生存的一切都颇为感兴趣。接触飞钓最初是想学习一项技能——求生技能。在更深的学习中发现“鱼获放流”的宗旨,让她更加对这项运动着迷。
飞钓:人与自然的“桥梁”
Tiffa经常在家附近森林里的河岸边,手持钓竿看着潺潺的水流和欢快的鱼儿,慢慢地开始发呆。盛夏的蝉鸣鸟叫,明晃晃的太阳光晕会出现在头顶,透过一排树荫,让人晕眩,那是她最享受的冥想状态。
在露营过程中,Tiffa会带上飞钓竿,尽量找个有水的营地。可以说是对于一个新的、将要生活几天的新环境,最好的熟悉过程了。每个人对于飞钓的诉求都不一样,但对于Tiffa来说,飞钓是一个最好的“桥梁”,把她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开始学习野生鱼的种类和分布也是新知识的获取。飞钓强调的宗旨“鱼获放流”一念。只有循环得当,才能更好地保护水域和鱼种。才能使我们的后代能同样感受到这种乐趣。(文/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