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关情况。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在23万多人调查中,超过90%的人认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对于每天安排30分钟体力劳动,96.6%的家长表示支持。那么,我们在劳动时要有怎样的收获,才能称得上一个新时代的品格少年呢?
小学阶段
低年级同学要学会整理好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建立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能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中高年级同学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初中阶段
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我们的目标
(1)家庭责任意识:能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意识;(2)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校园区域的保洁和美化劳动,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3)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 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 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
普通高中阶段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我们的目标
(1)巩固习惯:持续开展日常的生活劳动,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2)增强意识:选择服务性岗位,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
(3)生涯规划: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一二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
在前几个阶段基础上,还要强化服务性劳动,自觉参与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
劳动评定:劳动教育评价的三维度
劳动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后,会对劳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还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劳动教育过程与评价。那么,要为学生的劳动成果“打分”,怎么评定呢?
同学:平时表现
老师、家长不能对同学们进行24小时的贴身监督,所以平时表现的评价还是要以同学们的自我评价为主,而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只能对同学的劳动成果进行辅助性评价。同学们可以收集整理相关劳动作品、制品,方便过后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心得。
老师:学段综合评价
针对同学的自我评价,老师会建立起诚信机制,定时进行一些记录抽查,如果存在弄虚作假者,会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还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每个学段结束后,老师会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监管: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
教育部要求,要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对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结果会向社会公开,并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刘晨园 《品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