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育儿·家教故事]著名作家冯骥才:用恰当的方式去爱每一位家人

发表时间:2023-04-03 14:28:00    来源:育儿周刊
  著名作家冯骥才不但在文坛极负盛名,他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可圈可点。无论是和母亲之间充满着仪式感的母子情,还是和儿子之间略显松散的忘年交,都蕴含着浓浓的情意与深深的智慧。
  亲情需要仪式感
  冯骥才与母亲的关系甚是亲密。年近80岁的时候,他与母亲之间依然保留着专属的亲子时光。只要身在天津,每周二、五的下午他都会雷打不动去探望母亲,陪老人聊聊天。如果不在天津,冯骥才便会给母亲打电话,及时汇报行踪,以免老人担心。
  而每当儿子来看望自己的时候,母亲便会精心梳妆打扮一番,换上漂亮的衣服,以饱满的状态去迎接儿子。因为她希望通过这种带有仪式感的会面,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儿子,让他知道母亲的身体尚且康健,工作时便能更加安心。
  在冯骥才72岁“本命年”的时候,收到了年逾百岁的母亲精心准备的红腰带,上面还有母亲亲手绣的祝福语。看着母亲满脸虔诚、一丝不苟地为自己扎上红腰带,冯骥才被仪式感背后的深深母爱所感动。
  受母亲的影响,冯骥才对传统习俗也格外上心。每逢春节,他都会为母亲备上丰盛的传统年货。除夕之夜,则会组织家人一起照全家福留作纪念,久而久之,这已成为家中持续20余年的传统。
  颇具仪式感的家庭传统,让冯骥才与家人随时都能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对幸福的感知和生活的热爱也远胜他人。
  与孩子成为忘年交
  冯骥才十分疼爱自己的独子冯宽,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曾用身体护住儿子,使其免遭伤害,冯宽常说是父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冯骥才对儿子的教育略显松散,不仅很少过问学习,也从未参加过家长会。冯骥才更愿意和儿子玩在一处,父子俩一起养花、养猫、养兔子、捉蜻蜓……
  因为都爱好体育,冯骥才与儿子时常会进行比赛,但是他从来不让着儿子,总是全情投入。儿时的冯宽并不理解,以为是父亲过于争强好胜。长大后才发现,其实父亲是在以平等的视角尊重自己,这也成为了让他受益终身的挫折教育。
  高考前夕,冯宽想追随父亲的脚步学习中文或历史,便向父亲征求意见。冯骥才一面表示尊重儿子的选择,一面结合自身经历,与儿子进行了分享。他说:“作为作家更需要生活的历练,而这往往是一番苦旅。”权衡之下,儿子最终选择了英文专业,还和父亲一起创作与翻译了多部著作。冯骥才曾对儿子打趣道:“如果你成了大翻译家,那咱俩可就是文坛佳话了。”
  父爱在自省中丰盈
  一次家庭闲聊中,冯宽说:“从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缴学费。我希望像爸爸一样,做个独立的人。”
  此事引发了冯骥才的反思,他想起儿子从未将同学带到家中来,也绝不翻动父亲桌上的稿件,之前自己以为儿子是缺乏交际,对文学也不感兴趣,其实,儿子是不希望打扰父亲的写作,对父亲的工作抱有敬畏。原来不善表达的儿子,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关心着父亲。
  冯骥才感觉自己更加读懂儿子了。于是,他调整了对待儿子的方式,更加尊重他的特性,更为无声地给予支持,比如知道儿子喜欢某本书,便悄悄买来放在他的桌上。也从不给儿子讲道理,更愿意将道理作为经验与他分享。
  正是因为冯骥才一边给予孩子关爱,一边反省自己的缺失,父子双方都感受到了充沛的爱,也收获了丰盈的人生。
  以爱之名,我们成为家人。对于每位家人,我们都怀抱充沛的爱意,可是表达的方式却不止一种,静默无声也好,热烈似火也罢,这都不影响我们紧密相连,因为只有最合适的方式,才能把最真挚的温暖送到彼此心间。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