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热读]顶流《朗读者》背后 深情与热爱长盛不衰

发表时间:2022-01-13 15:30:00    来源:品格少年
  2021年9月,中央电视台出品的顶流综艺《朗读者第三季》第一期播出。经过两年的沉淀,节目组将视线更多地投向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他们平凡的日常,通过朗读展现与所有人都有关的深情与热爱,用话语温暖每一个人。
  逆行于时代的顶流
  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用不紧不慢的语调,朗读一本喜欢的书了呢?诚然,身为学生的我们还有早读,需要大声朗读课本里的文章。但在学校之外,朗读是不是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更不要提那些早已工作的成年人了,朗读仿佛是一种“学校限定”,只能困守在校园内,被浇筑进学生时代里。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运转得越来越高效了。从前需要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年才能制作出来的产品,如今通过工厂的流水线,只需要一天就能获得成品。许多现代人都觉得,人生仿佛被谁按下了快进键,被时代的洪流一路裹挟向前。读书已显得不够高效了,更何况朗读比读书还慢上一步,那些抑扬顿挫间虽饱含深情,但时光却依然在匆匆流逝,从不为这些情愫短暂停留。
  因此,2017年,央视出品的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一季》的走红,就显得有些不同寻常了。尤其是在大多数综艺节目都追求娱乐性与刺激感的当下,这样一档慢慢悠悠聊天、不慌不忙读书的综艺节目实在是显得有些不同寻常。《朗读者》的节目模式是 “访谈+朗读+轻解析”,每一个被邀请到现场的嘉宾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虽然他们不全是专业的朗读者,部分嘉宾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太标准,但能够打动我们的,从来都是那些无法被标准化的深情与热爱。
  用平凡撼动人心
  《朗读者第三季》与前两季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主题从“一个人,一段文”升级为了“读天地人心”;其次,节目也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互动,给予每个人成为朗读者的机会;最后,在原有的节目内容之外进行了扩充,增加了“一平方米”和“一万公里”两个场外活动。
  “一平方米”是朗读亭直播活动。2020年,节目组在北京、武汉、厦门搭建了3座面积仅1平方米的朗读亭,并进行72小时慢直播,鼓励普通观众走入朗读亭,讲出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人生。“一万公里”则是走出演播室,前往远方,去聆听散布在各地的平凡人的生活与朗读。这样一种创新的尝试为节目组刷到了许多好感,毕竟,虽然只有极少数的人生能惊天动地,但占据大多数的平凡中,绝不缺乏涌动的暗流与壮阔的波澜,而能够撼动人心的,正是那些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巫山与沧海。
  在“一平方米”的特别篇中,我们能看到一位痛失老伴的74岁妇人,为她阴阳两隔的爱人读一封情书;一位失去父亲的95后女孩,继承父亲的遗志前往一线扶贫;一位从事中英文翻译的重度脑瘫患者,通过翻译工作,从自卑女孩成长为独立女性……那些走进朗读亭的人虽然普通,但依然有着自己的坚持与热爱,在人生的困顿中向往着光明与温暖。他们朗读的不仅仅是自己选择的字句、文段,同时也是他们的人生、情感与经历,是平凡却绝不平庸的真实与真情。
  讲故事 而不是道理
  有句话在网上很是流行:“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背后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人不可能被单纯的道理打动,更难被它说服。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讲道理的人,却反而缺少讲故事的人。我们深信语言的力量,试图去说服每一个人,却忘记了文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那些看不见的深情与热爱。就像我们偏爱那些能和我们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哭、一起笑的老师,不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真理,而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活在当下,享受着宝贵的校园时光一样。
  《朗读者》的朗读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因为其中的那些故事让我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我们也胸怀梦想,渴望改变世界、帮助每一个人;也有那些爱了很久,始终念念不忘的人或事物;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踌躇,不知该如何才能成为自己;也曾在深夜痛哭,感觉自己不够勇敢,想要放弃……
  没有这些深情与热爱的加持,语言就只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它只能传达道理,无法传递人心。这就是为什么故事永远比道理更动人,也是为什么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朗读者》。唯有深情与热爱可以超越世间的艰难苦痛,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长盛不衰,最终给予我们理想的一生。(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