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立足当下阅读力,着眼未来学习力——双减政策下,阅读将成为孩子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

发表时间:2021-09-15 17:00:00    来源:国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双减政策”的递进过程
  - 7月15日,在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高端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说,国家鼓励强化语文,开展书法、阅读、古诗词、小记者、小演说家等培训,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以及音乐、美术。
  -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等要在“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 7月30日,教育部再次发文,明确两类培训的范围: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 8月6日,“成都教育发布”公布近期成都市教育局开启了“双减”试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督办暨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披露地方细则。要点包括:7月中旬开始,成都各区(市)县就不得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7月20日起,成都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再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员今后参加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学科类培训费,培训机构应当无条件地全额退还学生家长上述费用。
  教育观念大变革
  从频繁发布的政策导向可以发现,“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2021年,双减政策的发布,标志着:
  1. 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的观念
  教育行业是“良心的事业”,而非“逐利的产业”。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2.对急功近利应试教育观念的纠偏
  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受极端功利的应试教育驱动下,就不可能走出内卷化。“双减”政策的执行,就是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3.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
  “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内驱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减”并不完全是为了给孩子“减负”,同时也是为了助推教育去资本化、教育公平化以及降低教育成本。因此,课外培训机构的断崖式受创,很大概率并不是当下教育变革的终点。
  在未来,中高考改革、教学方式转变、学业评价方式优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或许都将陆续到来。
  未来的教育何去何从?
  校外的学科培训被取消,可是中考和高考的关卡还在那里,竞争依然存在。以往被灌输的观念似乎要被淘汰了,短时间让家长们都产生了不知道该往哪用力的彷徨感。其实,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的“减”,而是要增值提效。回到儿童教育,“双减”可总结为:减轻教育成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就是希望孩子从书山题海中空出来,多一些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文学、体育、音乐、美学、编程……让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孩子的未来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未来无论是在课堂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我们又应该怎样发掘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呢?在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一个人未来的成功将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所记住的东西,更加取决于我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转化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无论未来教育政策如何,有一种能力都会是孩子成长之路上,增加学习力、增强生命厚度、培养自驱力最容易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那就是——阅读。
  阅读不属于学科类,也不是为了考试
  近10年来,国内的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国家层面推广全民阅读开始,各级政府部门和众多公益阅读机构、学校、商业机构、民间组织等做了大量的阅读普及工作。由于国家层面的努力和年轻家长的认知升级,使儿童阅读推广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但在“双减”之前,很少有家长有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将阅读内化,大部分家长还是把精力和支出给了效果更显化的学科类培训。
  这是之前的普遍现象。在“双减”政策持续颁布的7、8月,国内的绘本馆、阅读馆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也有很多学科类机构为了规避退费风险,打着带读活动的幌子,继续学科培训的行课。据国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这几月,在四川省内,由于培训项目名不副实,被查出的教培机构就达54所。
  不过,这样的乱象是暂时的,随着学科与非学科鉴定的深化和优化,以及教育监管部门工作的持续开展,一些名不副实的课程终将出局。
  教育部明确规定:如果培训实质上是对9类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中的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专门学习,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导向,是为升学考试来服务的,片面强化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那么就应当按照学科类管理。而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确定”作文、阅读、国学、新概念等培训项目为学科也是因为鉴定了其本地的这类课程在听、说、读、写、算几方面过于“学科化”。这类阅读属于传统的阅读理解课程,主要教授孩子理解一段话的主旨大意,并能在读后通过测试题检测对文章的理解。其实,这根本不是阅读带给孩子的意义。
  阅读不是“阅读理解”,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因为一些培训机构打擦边球的行为,就将阅读禁止,这是得不偿失的,也失去了国家如此多年推广全民阅读的意义。真正的阅读,不是一门特殊的技能,比如学弹琴,可以有四六证书,学奥数,可以拿到比赛的名次,但世界上没有阅读的四六级证书,也没有阅读的奥林匹克比赛。阅读只是一种学习的基础,这里的学习,也不是指校内学习,而是终身学习。它不会让一个人成为阅读家、语言学家、或者作家,成为这样的人,仍然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苦练。但是,如果离开阅读这个学习的基础,即使成为了优秀的音乐家,也会缺少一个音乐家应该有的文化素养,即使成为了优秀的数学家,也未必能懂得数学为什么能给人类社会创造幸福,而一个经常阅读的孩子,即使他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他也会在自己普通的生活中,发现需要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即使他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他也会在精神上感觉到自己的富足,而且因为有了阅读的基础,当他去学某种技巧时,也更能迅速地掌握他需要学习的知识。当他去做某一种职业,他开阔的知识面和深刻的理解力,也能让他比同伴做得更优秀。所以,阅读对于人,就像水对于一棵树,你每天都去浇水,并不觉得输长得多高,也许你施一点肥,可以看到的效果更好,但是水是树存在的基础,离开了水只有肥料,那棵树即使在短时间里长得很高了,也没有很深的根基,风一吹就倒了。所以,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某种意义上,可以重塑一个人,而不只局限于几张卷子、几次考试。这也是国家这么多年大力推广阅读的原因。
  未来10年,是儿童深度阅读发展的关键期
  经过10多年儿童阅读1.0版本的推广,接下来的10年,是国内儿童深度阅读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需要更多专业机构的出现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民间阅读的推广工作,从不缺少热情,一直缺乏专业性。正是由于专业人才和机构太少,才导致了很多打着阅读幌子混淆视听的课程出现。比如,有些线上阅读课程以播放动画片为主,有些线下阅读课程以做手工为主。这些都是对阅读的片面理解和实施,严重影响了家长的判断和方向。
  国内儿童阅读行业标准及规范亟待解决
  想要快速推动儿童阅读良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1. 政府建立儿童阅读专业机构白名单,严格实施课程内容审核,不与学科挂钩,必须以带读活动、讨论活动、思辨活动为主,没有所谓学科内知识点的考察。
  2. 发动媒体力量公布白名单,通过妇产医院、社区、民政部门等对已婚青年进行阅读科普工作,发放阅读机构列表和阅读材料包等。
  3. 大量培养阅读专业人才。经历了童书的蓬勃发展期,国内儿童的阅读媒材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大量绘本馆和社区图书馆、城市书店等硬件设施的建立和运营,已经做好了儿童阅读的硬件准备。接下来,应该把培养专业的阅读人才作为发展的重点。这是深化儿童阅读工作的软实力。由于阅读不是人天生具备的能力,专业老师的深入引导尤为重要。
  结语
  此次教育变革,是全社会对教育之路的重大反思,是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做的必然调整,作为儿童阅读多年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任何举措的落实,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然而,未来的大方向是不变的,阅读带给孩子的滋养和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坚定信心,昂扬向上。我们相信,国内儿童阅读行业将越来越细分,真正研究内容的机构、品牌和课程将脱颖而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可期。(国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朱琪)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施华琼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