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探索的世界里,科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引领我们走进未知的领域,让我们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个热爱探索的孩子背后,都有着有趣的科学故事,2024年12月6日,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我的科学故事”演讲比赛正式开讲,12位科普达人齐聚智圆堂,分享他们科学探秘的独家故事。
首先开场的是四(1)班蒋贤津同学,他通过静电实验了解到静电的产生原理。在实验中,使用了摩擦产生静电的方法,使被摩擦的物体带上一定的正或负电荷,从而产生静电现象。通过亲眼见证静电产生的过程,使听众们对物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3)班陈依尔分享的是她饲养肥尾守宫,为它制作饲养箱的故事。饲养过程中,她学会了倾听动物无声的需求,每一次对饲养箱的精心改造,都是对这个小小生命的尊重。为动物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让她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二(4)班周誉珉在商场留意到公共洗手液的卫生问题,心生疑惑。他策划实验,从五地取样对比,发现均含不同量细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认真细致地记录并分析每一步,充分展现了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4)班张铭芮同学在生活中发现了荷叶的奇妙性,围绕荷叶开展了不沾水特性系列对比实验,从而发现荷叶效应的秘密,并了解其不沾水的原理。在明白原理后走进实验室成功自制了不沾水材料,在毛巾、纸巾和A4纸上都实现不沾水的效果。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科学、研究科学、运用科学,用科技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1)班的王靖棋同学,因为暑假去四川外公外婆家发现了一坛会冒泡的泡菜坛子,产生了好奇心。通过自己制作一坛泡菜了解到蔬菜发酵的秘密。发现了发酵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泡菜水PH值变化,温度和泡菜发酵的关系等等。科学真的很奇妙,古人的智慧也真的令人惊叹!
你知道泡腾片冒泡的原理吗?一(1)班黄舒窈同学通过现场模拟海底火山爆发的实验,解释泡腾片冒泡的科学原理。生动又有趣的实验,引得在场的观众连连拍手称赞。
三(4)班陈星默同学,通过科学课中学到的“物质的三态变化”联想到了干冰的各种用处,并且通过实验也让同学们对干冰用处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将来可以通过干冰制造更简便灭火方式。科学知识不能只靠书本上给出的答案,敢于实践,才能将这些知识学得牢固。
四(3)班的赵翊成同学,从个人兴趣出发,深入探索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蘑菇孢子印的科学实验。通过细致观察和严谨分析,掌握了不同种类蘑菇产生孢子印的具体过程,还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蘑菇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容忽视。
一(4)班的余欣格同学是个细心的小观察家!她发现鸡蛋的保存方式有点特别,通过对比实验,她巧妙地得出鸡蛋不能清洗后存放的结论。这个发现让她好奇:鸡蛋也会呼吸吗?于是,她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动手验证了鸡蛋表面确实有气孔,而且会“呼吸”。 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往往藏着大大的科学原理。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就能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六(5)班爱科学爱思考的金悠然,被路边信号灯上的光伏板所吸引,脑海里冒出一连串“?”。一块小小的光伏板,一天能发多少电?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她通过探索实验发现光伏板的实际发电能力,继而又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光照强弱、光照角度对光伏发电效率的影响,并积极思考如何提升光伏发电效率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畅想能源生产技术创新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四(2)班的徐歆悦同学对桥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不仅观察了生活中的大桥,还亲手设计了两座不同材料的小桥模型。通过利用矿泉水瓶和风扇进行重力与风力测试,徐歆悦深刻体会到了力学原理在桥梁建设中的重要性。她呼吁同学们要勇于创新,动手实验,用科学的力量搭建起思想的桥梁,为未来的桥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最后,邀请本次鹿城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三(3)班吴怡潼分享自己发明创造的故事--《“旋吸乐”多功能吸管诞生记》,为本次的演讲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理论,更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慧之光。它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我们希望“我的科学故事”演讲活动能点亮热爱科学、喜欢讲故事的孩子们在科学道路上的璀璨星光,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加入进来,一起让科学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