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心痛!幼儿园老师遇见过“问题行为”儿童
园长唐朝娣坐在办公室,正焦头烂额忙着工作,对面小学校里的高声喇叭喊着:“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向前—戴红领巾!”忽然,唐朝娣听到妍妍的名字,心头一动,时间过得真快啊,那个不爱说话,动不动就尖声怪叫的小姑娘,如今已健康长大啦……
妍妍是试管婴儿,爸妈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惜的是,爸爸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夫妻关系不和,家里常常吵得锅碗瓢盆震天响。妍妍进入幼儿园后,唐朝娣发现她时常出现一系列“怪行为”,情绪容易失控,爱独处,睡觉乱摔枕头,她决定约谈妍妍爸妈。刚坐下不久,两个大人开启相互指责、埋怨模式,争吵不休,唐朝娣忍不住落下泪来,她把妍妍在幼儿园歇斯底里的视频记录给爸妈看,一切才安静下来。
彻谈一下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妍妍爸妈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后,终于开始配合老师,从改善夫妻二人关系做起。很快,妍妍在幼儿园的“怪行为”明显减少,愿意主动融入集体,和小伙伴们交流,以至上小学后,一次,妍妍看见唐朝娣与小学校长交谈的身影,远远地,她开朗热情地喊着“唐老师!”那一刻,唐朝娣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了,多年来,唐朝娣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她喜欢去街对面的小学和校长聊聊天,了解下孩子们升学后的情况。最近她却有点惆怅,小学校长告诉她,毕业过来的男孩皓皓虽然算不上“最恼火”的费头子,也比原来有了进步,但有时还是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并没有达到她预期的理想效果……
原来,皓皓爸妈离异后,爸爸再娶,生了一个弟弟,他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家里开着麻将室,彻夜人声鼎沸,烟雾缭绕,爷爷是个暴脾气,生气时,几个粗暴的耳光直接甩在孩子脸上,怒气一消,看到皓皓可怜,又用好吃好玩的宠溺他。在幼儿园,皓皓时常出现攻击行为,咬人,揪人,扇同伴耳光,甚至把别人屁股咬出血印。数次家访,尽力劝说,爷爷避而不见,奶奶哭诉家里的难处,爸爸无奈。实在没有办法,唐朝娣坚持不定期给皓皓送新书,鼓励他看书、学习,希望他能从书籍中找到温暖的慰藉与向上的力量。
当孩子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行为,最揪心的往往是老师。走访中,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坦言了一个深刻的体会:每个有行为问题的儿童,问题都不在儿童,而是在家长身上。蒲江县北街幼儿园的老师也遇到不少这样令人心痛的案例,回忆这些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她们说,比起生理原因导致的“特殊儿童”,这些家庭养育造成的问题行为儿童,是最不应该出现,最值得警醒的:
管教方式极端、暴力
爸爸不管不问,发火直接暴打一顿
喜喜爸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几乎不管不问。可是一旦喜喜犯了错,爸爸管教方式又十分极端、粗暴、强制,直接暴打一顿、臭骂一顿,我们几个老师常常在喜喜身上发现青一条、紫一条的伤痕。喜喜在幼儿园不爱说话,有攻击性行为,从不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乱跑、发脾气,或大吵大闹倒在地上。
父母离异
“我的妈妈又要结婚了”
在幼儿园,4岁的小尹性格自卑、敏感,身边的小伙伴不小心碰到他,他也会突然哇哇大哭,停不下来。一天,小尹流着眼泪告诉老师,“我的妈妈又要结婚了”。家访后,得知小尹父母离异后,关系闹得很僵,爸爸再也没和家里往来,妈妈也是个“甩手掌柜”。爷爷奶奶到处哭诉小尹是个没人要的可怜孩子,平常十分溺爱他,但小尹调皮时,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打骂他。一次,小尹无意间翻到了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以为妈妈又要结婚了,心被刺痛,无处发泄,忍不住告诉老师。
替孩子包办一切
爷爷奶奶啥事情都帮忙做了,孩子连洗脸都不会
家义性格胆小,不爱动脑筋,不爱动手,已经出现了学习障碍。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他,把生活中家义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情都包办完了,老师数次沟通,家里仍拒绝配合,导致家义到了大班,连基本的洗脸、穿鞋都不会。由于动手能力差,家义自我认同感低,一次剪了新发型,有同伴开玩笑说他是“方脑壳”,家义在家哭了两三天,不愿意上幼儿园。
不陪伴、不交流
从不和孩子交流,小豆芽变成了“哑巴”
小豆芽刚来幼儿园,体重只有八九公斤,整天从早哭到晚,已经3岁的他,除了会喊身边最亲近几个人的名字外,其他一个字也不会说。不仅如此,小豆芽刚开始也很害怕和别人相处,即使其他小朋友看他一眼,都会忍不住哭鼻子。老师们每天耐心教他,经过两三个月,在妈妈眼中的“小哑巴”慢慢学会了表达,最爱的是每天能够上幼儿园,听老师给他讲绘本故事。原来,家里人从不和他交流,也很少带他出去玩耍,常把他丢一旁。
反思与警惕
绝大多数孩子的行为问题,都是父母错误养育造成的
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身边一些孩子的影子。是的,当孩子出了问题,背后的家庭养育必定先出了“岔子”。世上没有天生就有问题的孩子,只有不会养育的大人。就像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家里的大人往往有暴力行为,一个性格孤僻、不爱表达的孩子,父母跟人相处也相对寡言少语。研究发现,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中,家庭往往采取百依百顺、打骂体罚、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经常争吵,甚至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直接由外祖父母代养或干脆寄养。也许有人会认为,孩子遭遇这些出现一点性格孤僻、语言发育障碍并没什么大不了,“还小,长大一点就好了”“贵人语迟”。实际上,6岁以前,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社会交往、与亲人建立情感链接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异常行为,不及早解决,将会拉大与其他孩子正常发育的距离,导致孩子性格敏感自卑,自我认同感低,缺乏内在安全感,甚至可能出现抑郁、自闭的倾向。只有越早解决这些问题,孩子的身心发育和人格才会更健全。
接纳与看见
家庭地位和收入没想象中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
有的人认为,健康阳光的孩子许多都是家里有钱、爸妈学历高、家庭社会地位较高的。事实上,有钱的家庭不一定温暖有爱,学历高、社会地位高的爸妈也不一定人格健全。那些常年与成百上千个孩子和家庭打交道的幼儿老师告诉我们,不幸孩子的家庭千差万别,但幸福孩子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特质——家庭氛围积极向上,家人善于反思学习,乐于陪伴儿童、尊重儿童。无论贫富,每个父母都有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无关于外在的金钱与权势,而来自我们内心深处是否真的看重家庭生活,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亲人身上,给孩子一个温暖有爱的童年。不少爸妈已经注意到,近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我国首部家庭教育正式立法,明确强调父母需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言传与身教结合,积极营造利于孩子健康生长的家庭环境。为啥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家庭养育?就像唐朝娣园长经常告诉年轻老师那样,“如果我们把孩子的童年铺设得更幸福,以后社会上可能就会少一些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的确如此,许多极端行为的根源都来自童年,尤其跟6岁前的家庭抚养有很大关系,我们足够重视不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幸福,也真实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
调查
孩子眼中认为最重要的几件事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调查了小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情感诉求,这是我国首份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孩子们心中最重要的事不是家里的金钱和地位,更在乎父母的陪伴和用心。
1.最重要的是给我一个“温暖的家”。
2.父母多陪伴我,能够做我生活中的榜样。
3.父母多关心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心理状况、身体健康,而不是只关注我的学习情况。
4.父母给我充分信任和自主权,做力所能及的事。
5.父母允许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我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朋友的选择,不随意把意愿强加在我身上。
6.父母多给我目光接触、点头赞许、拥抱和微笑。(文/许丽丽;图/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