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26岁的陈杲回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成为该校近年来最年轻的数学教授。近期,他获得了2021年达摩院青橙奖,为历届该奖项最年轻获得者。当大家纷纷关注这位“硬核”青年的成长经历,发现其背后是父亲陈钱林的悉心教育和引导。
父亲呵护我的数学梦
陈杲2岁时,就对数字特别敏感。身为小学校长的陈钱林便自学相关书籍,思考如何引导。他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开发了“筷子玩具”,将筷子锯成几段,用于摆数字与算式,还用扑克和儿子玩算24点的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发展数学思维。同时,陈钱林拒绝跟风让儿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他认为让孩子什么都学,看似全面发展,实则可能挫伤真正的兴趣。
初三时,陈杲迷上了奥数,并凭借自学取得全国一等奖,被瑞安中学特招入学。但是,高一时陈杲却在奥数竞赛中接连失利。此时,学校老师建议陈钱林把孩子送去深圳参加强化班,努力拿到奥数大奖,争取保送北大、清华。陈钱林和儿子商量,陈杲说:“去学习可以,但是没啥兴趣。”陈钱林便支持儿子放弃奥数学习,潜心自学高中课程。高二时,14岁的陈杲提前参加高考,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大三选专业时,陈钱林希望儿子能选择就业前景更好的统计学。陈杲却说:“我还是对数学更感兴趣。”陈钱林便尊重了孩子。留学期间,陈杲和父亲视频时,总说“数学是艺术,太美了!”看到儿子找到挚爱兴趣,陈钱林很是欣慰。
对于儿子能取得今日成就,陈钱林认为兴趣驱动是关键。他说:“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
父亲用“叛逆”成就我
初入小学不久,陈钱林发现儿子的数学思维不进反退,究其原因是作业负担太重。于是,陈钱林便向老师申请,只要家长签字,孩子就可以减少作业,甚至免除作业,开明的老师同意了。
父亲的“叛逆”行为让陈杲获得大量自由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与计划。刚开始,陈杲的成绩有所下降,老师找到陈钱林,提出这样教孩子不行。陈钱林则表示再给孩子一些时间适应。
陈钱林告诉儿子,学科知识都有相应体系,宏观上要听老师的,这样能避免走弯路。微观上则要先广泛涉猎,从中找到兴趣点,再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果然,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陈杲很快就找到了最佳学习方式,成绩也有明显提高。也因为从小就能自主安排学习与生活,陈杲的自律性特别强,一旦建立目标,便会持续努力。
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后,陈杲更加如鱼得水,因为老师普遍只是提纲挈领地讲些重点,日常学习要靠学生自主完成。陈杲说:“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成就我在科学世界自由翱翔。”
父亲让我心中装满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陈钱林极其慎用批评,反对做“虎爸”,努力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幸福的人。陈杲表示从没见过父亲生气,总是笑眯眯的样子。
与父亲的一次对话,让陈杲记忆犹新。一天清晨,父子俩一起去学校。等车时,陈钱林打趣道:“我现在送的可是未来的中科院院士啊。”9 岁的陈杲稍有沉默后问道:“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还会对我好吗?”“哪有父母对孩子不好的?”陈钱林答道。疑虑未消的陈杲又说:“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肯定会后悔这么早起来送我。”陈钱林正色道:“父母送孩子上学,不为图报答,而是责任。而且只要你有颗感恩的心,读书好不好并没有关系。”陈杲开心地说:“我长大了想对爸爸好。”
在旁人眼中,陈杲一直是个有爱的孩子。读书时,每次遇到老师,他都会九十度鞠躬。毕业多年,每年正月初一和教师节,他都会给老师们发问候信息。之前,陈杲回瑞安中学参加校庆时,婉拒学校安排车辆接送,他表示父亲专门提醒自己“人有名了,更要谦虚谨慎,这并不影响别人对你的敬重”。
家教风向标
孩子虽有天资不同,但是,决定其未来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果父母能够放下个人期许,尊重孩子的兴趣,遵循成长规律,支持孩子个性独立,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心中有爱,那么,孩子必将成为有梦想、有温度、有力量的人,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文/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