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师陶·德育]师德师风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专访晓庄学院唐志华院长

发表时间:2021-05-24 13:41: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承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近些年,南京晓庄学院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上持续发力,获得广泛赞誉。
  究其原因,一方面,晓庄学院善于发现并汇集有真才实学的高校专家、一线名师等,组建了立体的教育家智库。而更重要的,注重教育均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改革的痛点和难点上,为学员提供了各层次的、实效的、启发式的培训。
  “用教育重塑社会价值”
  记者:唐院长,您好,谈起贵校,必然绕不开陶行知先生,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圣人”。目前教育界,理论花样翻新,您认为陶行知的教育遗产里,最有生命力的有哪些?
  唐志华:我们从几十年前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苏联教育模式,到现在百花齐放。但国情不同,生搬硬套他国的教育模式是不合时宜的。
  第一,我认为真正值得当今教育界学习的,首推陶行知。他的教育思想与遗产远没有挖掘研究到位。我这么说,并非因为他是晓庄学院的创办人。而是他的很多主张,对当今中国教育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近几年的师德问题。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是“爱满天下”,主张做教育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必须全身心地爱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所有教育理论,没这个前提,都是空的。
  第二,他的核心育人目标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现在我们很多人不敢讲真话,不愿意讲真话。社会上处处是为达目的说谎。这在拷问我们: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应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素质的缺乏导致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等各种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教人求真,还能指望什么?素质提升最根本要从孩子抓起,从幼儿园开始,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但幼儿教育阶段,社会与家长与学校时常对立。学校要科学且负责地教育,任重而道远。
  陶行知的理念若能实行,可扭转整个社会风气。这需要每个教育人有一个共识:从我做起,从本校做起。底线是不能说谎。现在出现教育问题,家长和社会都会质疑学校,不太相信校长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话了。为什么?因为社会的诚信丢失了。
  此外,现在讲的核心素养,很类似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无论教育还是人发展的全过程,就是这三方面。之前强调应试教育,因为要确保公平。西方大学的录取,SAT、托福成绩要看,同时也看老师的推荐信、各种荣誉等,这是有诚信作基础。如果我们高考不完全按分数来录取,一定有人用各种造假捏造荣誉、实践经历等,必然产生巨大的社会矛盾。但应试教育的连锁反应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欠缺。
  培训要线上与线下结合
  记者:前段时间七中网校很火,他们除了要帮助教育落后地区提高升学率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培养老师,促进乡村教育造血。您认为教师培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唐志华:七中网校不是新生事物,网络教学早有先行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教学突出的优点是面广量大。适合没办法外出接受培训的老师们,网教还能节约钱。
  我们也承担江苏省一些学校新教师的培训。现在很多新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如不接受培训,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学。这种培训只靠学校力有不逮。江苏省教育厅就组织了网上培训。我学的数学,组织团队开发出了共16课时的数学教学网络培训,有互动,配套有作业,考试合格才发证。这对许多新教师来说非常有用。但提高性拓展性培训,单靠网上就不够了,网培只能解决“急于知道应该怎么做”。
  培训这个词,用在教师成长方面不大精确。培训的英文是training,是一种训练,熟能生巧的意思。我们是教师发展学院,追求的是每一位老师共同发展,结成共同体,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而非单向传授。
  培训也需要智慧碰撞。近期组织的校长学习力专题培训如果放在网上,很容易枯燥乏味。在线下则可以用优秀的课程设计引领大家,让每个人深度参与。这种培训还要实地调研,观摩各个学校,交流心得。后期我们还要求每个人做主题性研究,一人一导师,将研究成果落实为论文,这就是一个深入式的培训。
  记者:现在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培训过多,老师与学校疲于应付。甚至有老师觉得高校做的培训,没什么实际意义,不接地气。但据了解,晓庄学院在这方面口碑不错,您觉得晓庄学院师资培训的优势与强项有哪些?是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唐志华:高校培训不接地气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许多高校的培训很受欢迎的。以高校、研究机构或社会机构划分培训效果,没有科学性。当然,低质量培训确实劳民伤财,令老师疲惫不堪。
  就我们学院来讲,每一个培训有完善的工作流程来保证质量。训后评估满意度基本能达到95%以上。我们有训前调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希望的培训模式;希望的培训内容;希望邀请哪位专家;现场观摩希望去哪些学校……多年积累的训前调研样本量已足够丰富,能符合大部分人的意愿。
  第二是课程设置形式多样。有些老师名望高,研究精,但课堂却单调乏味,使得学员兴趣乏乏。给成人上课与给学生上课是一样的,没有新内容、新形式,很难激发学员的兴趣。
  针对管理干部的培训,则要有高端的理论引领,但占比不能太多。这类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管理层,他们的主业不在研究,但又不能缺少前沿高端的理论开拓眼界。
  当然,所有老师校长很看重培训的实操性。比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培训,最受欢迎的讲师通常是来自一线的名园长或骨干,他们可以告诉参训者如何落地。譬如课程游戏化,从设计到落实再到课堂把控,学员听着不觉乏味。有些“懒”学员甚至可以照搬。所以,培训的功利性也要考虑。
  我们学院多年坚持对授课教师有师资配比要求:三个三分之一。
  第一个三分之一是高校专家。他们理论功底深厚,对整个学科、专业的发展,个人的走向等有高见,能讲专业性问题,可以帮助学员开拓视野,适合研究型教师。
  第二个三分之一是基层的教研、科研人员。他们经常深入课堂,讲座能紧密结合一线教师的需求。他们甚至可能不需训前调研,凭丰富的经验就知道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老师需要什么,针对性强。
  第三个三分之一,来自一线的名师、名校长。他们都是学科的领军人物,一线的特级教师或市级的学科代表。
  我们量身定做各种培训方案时,严格把握三个三分之一的度,并且照顾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参训教师的来源十分广泛。
  “希望有一天一流人才愿意成为老师”
  记者:现在很多名师、名校长是中师生出身。80年代的中师生多是尖子生。反观现在很多高校的师范生质量远不如当时的中师生。您怎么看待现在的高等师范教育。除了生源上的差别,当时的中师教育有没有值得现在高等师范教育借鉴的地方?
  唐志华:这是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巨变期的一段历史。这批中师生出了很多人才,可后来评职称拿荣誉又要看学历,对这批中师生有些不公平。我和金院长都是专科学历。我后来考了本科,又在南师大读研究生。但懂这段历史的,都明白中师生的含金量有多高。
  高考扩招,师范生报考数量越来越少,热情越来越低,学生素质也在下降。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江苏省曾实行过师范生提前录取,就是想抢挖好苗子。近年来的免费师范生也在推行。南京幼专在同晓庄学院合并前,2010年就开始招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现在晓庄学院在搞定向师范生。说到底,这些困境是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并不让人艳羡。
  目前从晓庄学院总体看,感觉还是能看到一丝曙光。我们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年年增高。特别是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分数线达到本一。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我们定向师范生占比也在慢慢扩大。但社会对老师的认可与尊重还远远不够。
  记者:南怀瑾先生多年前就感慨,第一流人才进入商界,第二等的投入政治和科学,第三流的勉强从事人文文化、教育和社会活动。据说,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最终进入乡村课堂的不到十分之一。而美国则通过顶层设计,吸引最优秀人才加入基础教育队伍。贵校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一线课堂占比如何?
  唐志华:我们学院占比还是相当高的。我校师范专业录取分本来就高,学生既然选报必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我们实行了多年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计划。学生在大一升大二时,其他专业依然有机会调入师范类专业,当然要符合一些硬性要求。这些人千辛万苦转入师范专业,最终却不当教师,岂不是白忙了。
  记者:刚才您说到教师不足以吸引优秀人才,首先是待遇和社会地位造成的。但现在又有另一个现象,民办教育会高薪挖走公立学校的优秀老师、校长。您觉得像民办教育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助推解决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的难题,民办教育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利弊如何?
  唐志华:我认为利大于弊,任何事情有竞争就有活力。经济如此,教育也如此。民办学校确实会起到一定的倒逼作用。南京经济、教育发达,每年也会流失一定数量的公办教师,名校长被挖到深圳,名教师跑到苏州……这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敲响警钟,南京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同时这对老师来讲也是一种倒逼。民办学校要的是优秀教师,那里的竞争更激烈。实际上除了民办学校,发达地区的公办学校也在“挖人”,这也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机制。
  记者:现在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诉求,对师德师风都提出了高要求,学校也非常重视。晓庄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唐志华:师德是一个好老师的前提。首先要树立榜样,例如陶行知、陈鹤琴的大爱精神指引。两位先生留美回国,本可衣食无忧,但毅然辞掉教授职务,跑到乡下创建了晓庄师范,聚集了一批同道者。没有这种精神力量,单靠校长、行政逼着老师去做,肯定做不好。
  我们也在传统文化中去挖掘、传承。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人的信仰与人生哲学,《论语》等典籍,都可以是老师的指路明灯。
  还有就是鲜活的案例。师德培训容易教条化,搞不好就成了大话空话。但我相信每位老师身边都有怀揣教育情怀的榜样,从这些人身上可汲取力量。我们做培训时,也会带学员去寻找这样的榜样。
  记者:韩愈讲过“圣人无常师”,陶行知先生先后师从秀才方庶咸,贡生王藻,传教士章觉甫,以及实业家张謇,哲学家杜威等。教育思想上中西包容,育人途径则不务虚,倡导“教学做合一”,这跟儒家的知行合一是一致的。“五四运动”过去一百年了,在这个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唐志华:当时的背景下,“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这也是我们国家缺乏的。但为了强调某一方面,把其他的全盘否定掉,就极端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西方人也在研究,中国文化能延续几千年必然有其道理。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可能说没有宗教外显的一种信仰,但实际上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信仰。每个中国人只要在这个环境中,说着母语,都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内圣外王、兼济天下,以及道家佛家的教义等,都是劝人为善,修炼自身。(文/记者余凌 吴荻)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