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品格教育成果的应用,促进一线教师在品格教育上的专业发展,5月11日至12日,由四川新世纪品格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3年中小学品格教育专项培训活动在成都市武侯区隆重举行。
此次培训基于四川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研究成果,从品格教育的理论认识到实践运用,内容涉及品格教育的课程育品、文化育品、实践育品、管理育品、活动育品、协同育品等方面,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引领,又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分享。吸引了来自四川省各市州致力于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的相关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共计600余人参与。
杨霖老师首先从核心素养、学校德育、品格教育三者间的关系谈起,她表示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所指向的是“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学校教育需要深入探讨立德树人究竟应该培养哪些核心素养,而品格教育恰好解决了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道德的人的问题。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开展品格教育,可以使学校德育更好地聚焦于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对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品格教育,杨老师建议学校可从关注人的道德性素养、社会性素养、政治性素养和文化性素养四个方面入手,围绕不同的培养需求,开发以爱国、尊重、感恩等品格为主题的校本德育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系列性的课程和活动内容,这样学校德育才能更好地培育儿童具备关键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
同时,杨老师还以“友善”为例,进行了品格教育与PBL项目式学习相融合的实操介绍。她表示项目式学习旨在通过项目主题,融合各学科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和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与品格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学校开展品格教育提供创新抓手,使品格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校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落地,为立德树人实践提供真实案例。
李洋老师从“什么是以友善品格为基础的班级人际文化”“为什么以友善品格为基础”“如何抵达这种班级人际文化”三个方面,讲述了从班级出发构建友善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
对于班级人际文化创建为何要以友善品格为基础,李老师表示主要基于问题、需求和价值三种导向的思考,而其中最重要的需求导向,则来自于孩子的真实需求,面对“你希望同学之间的相处是怎样的?”孩子们的回答是“说温暖的话,做温暖的事”,这便是友善品格的内涵体验。
关于如何构建友善的班级人际文化,李老师主要从空间环境营造、活动文化营造、教师共同营造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构建方法。谈到如何通过活动文化营造搭建儿童友好型互动平台,李老师以自身班级为例,分享了“晒晒我的朋友圈”“友善记录单”“每日品格10分钟”等多个确实可行又极具创意的活动。李老师的分享详实生动,极具实操性,为友善品格在班级中的运用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戚谊老师首先提出阅读是我们的第二经历,是生命品格的修行。她从个人体悟谈起,表示人到中年读庄子,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最近读《人生无意读庄子》,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鲲鹏的故事,从讲述者的角度讲一只小鱼从北冥出发,向南冥游去,一路进取,途中长出了翅膀,从小鱼变成了大鹏;接着以世人的角度写鲲鹏,世人看见的是它扶摇直上,搏击长空;最后再以鲲鹏的角度看世界,“野马尘埃”,野马就像人类欲望,欲望最终将化为尘埃。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过一种经历,由生到死,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留给我们的是刻画于内心的品格修养,这是内在的驱动力,这是我们的修行。
随之,戚老师表示读书能带给我们多维度的体验。对于一个阅读者,读书就像一流的化妆,丰富的是我们的精神。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应该特别关注“真实阅读”,是指阅读者凭借兴趣需要,主动独立地阅读,满足实际需求。真实阅读分为五个层次:娱乐性阅读、传统经典阅读、史哲领域阅读、思想领域阅读、形成自己的生命感悟品格。培养儿童的“真实阅读”需要关注阅读场域与阅读层级,这样在交流与共情阅读活动中,使得我们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品格修养,让我们在远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冯志兰老师首先从政策解读出发,梳理了“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与落实路径,理清了“双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之间的关系。她表示“双减”的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此实现国家更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要注重“家校协同”,明白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人。
关于劳动教育与劳动品格,冯老师提出:劳动教育不仅是要让孩子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从中培养热爱和创新精神。而培养劳动品格,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她结合自身20余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建议可从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倡导家庭学校协同合作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家校共育学生劳动品格。在家庭中,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庭劳动,向孩子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在校园中,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孩子自主思考与创造,学会为他人与集体服务。在家校协同中,让家长更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并及时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共同培养孩子的劳动品格。
周建军老师从“美好班级画像”开始演绎,阐明了“品格观照”是美好班级的建设基因,品格教育视域下,有其特有的文化表达。随之周老师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分享了一个七岁孩子的班级品格生活,生动表达了对于一个初入校园的孩子来说“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因此学校在情感体验与价值构建方面,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要有基于生活真实情境的学习迁移,同时要使孩子具备品格教育观照下的儿童生命气象。
对于学科育品这一论题,周老师则以学校开展的跨学科课程“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的记忆”为例,详细介绍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项目,历经“入项”“初探”“二探”“项目路演”“出项”等研究环节,最终完成对成都宽窄巷子的实地考察,让参培教师清晰看到了品格教育融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此外,周老师还分享了在劳动课程和班会课中融入品格教育的案例,解读了如何通过奠基课程、拓展课程、融合课程的多维构建,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N种可能。
王云校长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一段学生提交的项目式学习视频作业,并表示自身学校能快速建立优质品牌,秘诀就是全课程的设计——项目式学习+基础性目标+全人方向。
王校长指出全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素养和能力,为此他分享了学校开展的城市文化全课程,通过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最能代表南京的文物、在课间用南京话唱童谣、介绍南京最佳的中秋赏月地等活动,让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孩子在其中走一遍、做一遍,最终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格素养。
面对家长提出“这样玩能考好吗”的疑问,王校长主张基础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规律、建立场景、跟进辅导、多重评价。同时,基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浪漫、精确、综合的,全项目学习需要做到:契合认识规律,建立课程长度;聚焦核心能力,建立应用场景;让考试成为起点,让评价成为动力。对于“项目式学习,家长如何配合”,王校长的建议是:家校合作来自共同生活,要营造社区概念,建立信任。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准则是共情、专业、尊严,要让家长参与到全课程中来。
汪小容老师首先通过真实故事,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学习成绩普通,纪律意识欠缺,但是做事专注、乐于助人的学生案例。她表示:“在确定班级评价目标时,班主任往往综合了家长期待、班级管理与社会发展等因素,却忽略了支持学生自我实现,使其在评价中获得自信和价值认可,这使得我们的评价体系平面且线性。品格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可视化、系统化、持续性、个性化和完整性等特点,可以满足评价过程外显,评价方式因人而异,评价结果可追溯等需求,真正实现立体化、多维度地评价学生。”
关于品格活动班级评价的建立与实施,汪老师以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的“品格银行”活动为例,分步骤地进行了详细讲解与演示。她建议老师们在实施品格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他们自主讨论完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的确定,并要做到以身作则和一视同仁,为学生树立品格素养榜样。同时,要从自我、家长和教师等多个维度来开展学生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为重要。
作为有着十余年教学经验的科学老师,帅小燕老师深刻感受到,科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外,还应该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收获作为人的整体存在的发展需要。她从2022版课程标准中提取了3个关键词,分别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出“科学教育不仅应该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更应该把科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和品格。”
帅老师以学生养蚕活动为例,提出搭建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和实施路径框架,可遵循五个策略:立足学科教学,寻找品格教育切入点,确定项目主题;在项目学习目标中渗透品格培养目标;在项目学习中促进学科实践与品格养成任务交汇互融;依托评价促进品格内化;在项目实施中搭建品格养成学习支架。帅小燕老师分享的项目式学习,每个环节都融入了品格教育,为学科融合中的品格渗透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和经验。
余奎老师表示,近年来国家层面尤为重视学生过程性评价,2017年《德育工作指南》发布、2020年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学校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并强调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政策出台后,全国中小学校逐步贯彻落实学生过程性评价,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停留在纸质的表格中,且缺少统一的应用标准,缺少老师、家长的全员参与,缺乏学生成长过程性数据统计,迫切需要数据统计功能的学生行为记录线上系统。
在此背景下,“品格精灵”APP应运而生,这是一款专注于小学生品格教育的线上综合平台,系统围绕小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进行多维度日常记录,建立学生动态化档案及行为大数据,实现对学生的客观科学认知,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品格精灵”具有五大特点:数据可视化和报告呈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评价、社区和家庭参与、标准化的行为指标,源源不断的内容产出。特别是内容产出,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的课程学习资源,100余节品格教育精品课程,1000节的音频学习课程等,满足各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需求。
“品格精灵”聚焦学生品格,以中小学“品格素养、学习能力、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五大领域的主要内容为核心,创建了品格行为库,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应的品格呈现,过程性评价促进孩子的品格成长,让孩子的成长被看见。